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了解了战后美苏两强之间的特殊关系°自然就比较容易看到,在战后美苏全球棋局中居特殊地位的中国战后时局,必将受到由美苏特殊关系规定的美苏特殊的对华政策的强烈而直接的制约与影响。也就是说,战后美苏对华政策的两重性乃是战后中国出现战和两可并存的特殊时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剖析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战后建国问题上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的斗争方略。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4.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新世纪之初美日两国领导人都调整对外战略 ,使日美同盟在 2 0世纪 90年代重构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对日本战后防卫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加快了日本取消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限制、完善战时法制、重新确立防卫模式等重大军事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中立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土耳其国家外交方针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战后冷战时期以美苏两大阵营相对峙政治格局的形成以及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土耳其的对外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本文试图对这种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略加分析,使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战后土耳其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代美苏两国在核威慑战略上的相互博弈历程也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追求"绝对安全"的不懈努力。美苏战略原则的主要分歧并非主要由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尽管这种差异真实地存在。这些原则所针对的实际情况和结构情况,才是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相互的立场作多少澄清,都消除不了因各自的安全需求不同而造成的根本利益分歧。  相似文献   

10.
美日同盟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文章拟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历程、美日同盟关系面临的新世纪战略调整研究出发,从而推断美日同盟关系未来的走向,为中国处理与两国的外交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英同盟和日美同盟是20世纪日本处于重要转折期时与世界上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要的结盟。两次结盟的背景、命运不同,但是结盟的确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在不同国际体系下的两次结盟外交,实质上是英、美、日结盟国在各自国际体系下的对外战略和战略运用。  相似文献   

12.
据日美双方2015年4月公布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同盟将发生质变:由防御/威慑性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性同盟,由"区域性同盟"转变为"全球性同盟",由日美双边同盟转变为"日十美+X"同盟。日美同盟的质变是在国际格局调整背景下,日美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推动同盟质变来护持霸权,更有效地应对中国崛起。日本期待通过同盟关系的调整,倒逼日本国内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和立法进程,"建设强大的日本",最终达成摆脱"战后体制"的战略目标。日美同盟的质变将给全球格局的调整、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日美同盟本身、日美两国及中国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1962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迈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于淑云冷战结束后,原来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而形成的世界战略格局正式宣告瓦解,世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国际间关系正处在迅速的重新组合和变化之中。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中日两国的关系应是如何呢?一、时代的要求自...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议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前途光明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深刻揭示美国叫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只是美国为掩盖自身面临的矛盾所施放的烟幕弹,阐明“美苏必战”是战争喧嚣,中国的内战也不会引发美苏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期间英关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首次会晤的最重要成果,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英美两国在政治上结成了同盟,也对后来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建立以及联合国的成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英美两国的战略处境不同,致使两国首脑对会晤所抱的预期目标差距甚大,即罗斯福仅想发表一个能阐述战争目的和重建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构想的联合宣言,而丘吉尔则期望与罗斯福亲自会面来解决英国当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然而,作为“求援者”来参会的丘吉尔最终不得不屈从于罗斯福,二人会晤后所诞生的《大西洋宪章》也主要体现了罗斯福的思想和意志。  相似文献   

18.
美韩两国结成的军事同盟是美国介入亚太安全事务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韩国对外战略的主要支柱。当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美韩同盟的性质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由战前的英法美与德意日两大集团对抗,转变为战后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战后40多年来,两极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和左右了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在两极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进行对抗和争夺。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主要标志,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完全瓦解,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了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总体现状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如何处置战败的日本问题进行了尖锐对抗和激烈的斗争。美国试图单独占领日本,苏联力求扩大对日本本土的占领管理权,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双方在对日媾和问题上对立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