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小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7-70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笑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4):84-88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美苏经济力量对比的阶段性变化,冷战及经济冷战的最终结局,也是这种力量对比发生实质性变化的结果。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体现了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张小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41-46
二战末年中关苏关系的战略变位,使解决战后远东国际事务的开罗体系让位于雅尔塔计划。美苏妥协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及其落实过程,使美苏在远东实际上处于冷战对峙中,成为美苏由战时合作向合作与遏制再到冷战遏制转变的分水岭。关苏依据《雅尔塔协定》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关苏在冷战背景下对华政策的具体运用,使战后中国政治陷入一种很难摆脱的结构性怪圈中,致使中国全面内战更加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4.
赵茜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27-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平政治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冷战宣告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因此借助强化"日美同盟"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先林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6):48-52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汪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二战以来冷战阴影曾笼罩世界40余年,关于冷战的起因问题,为很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多年来,国内和西方学者对冷战起因的解释往往过于笼统或失之偏颇。他们或是把冷战起因简单归结为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或是强调苏联战后的扩张行为在西方所造成的恐惧。本文则试图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在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就美国对苏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和美苏安全利益的现实冲突,对美苏冷战的起源作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人民为保卫和平在美苏冷战期间先后掀起了四次和平运动的高潮。本文旨在对这四次和平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互动制约关系,四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关苏从战时的同盟开始走向战后的对抗,国共从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内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成为塑造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以“共同理念”为基础把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共同理念” ,既是美国把同盟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核心内容。但随着美国政府“单边主义”色彩的增强 ,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裂痕也日益显露。“9·11”事件后美国决定绕过盟国自行其事 ,因而降低了盟国的军事作用。美国的同盟政策出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临时同盟取代以“共同理念”为核心的传统同盟的势头。这并不是美国外交风格的一个例外 ,而是美国同盟政策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1.
沈志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9+208
租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行的一种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德国进攻苏联以后,英美立即与苏联捐弃前嫌,并很快开始向苏联提供援助。虽然1941年10月签订了第一次对苏租借协定,但1942年6月才正式将对苏援助纳入租借的框架。不过,与英国和所有其他受援国不同,苏联享受的是"无条件援助"和优先地位。由于生产和运输能力等各方面原因,1943年之前运到苏联的租借物资很有限,远未实现协定的承诺。此后对苏租借情况大大改观,大规模租借武器和物资的到来,对苏联大举反攻并直捣柏林发挥了重要作用。租借法规定,租借只是战时的援助政策。到战争后期,因租借物资涉及战后重建问题,美苏第三次和第四次租借谈判分歧加大,步履艰难,甚至在德国投降后出现了中断租借援助的情况。虽然美国很快收回了停运和返航的命令,且通过"管道"协议妥善处理了租借剩余物资问题,但美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租借是盟国对法西斯作战的"胜利武器",却未能成为昔日盟友在战后的"和平工具"。 相似文献
12.
王祖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
长期以来,学界对冷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对抗性一面,对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则缺少较深入的探讨。原子武器及两极阵营结构抑制热战说轻率地忽略了冷战现象自身的时代内涵,并没有解释热战没有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美苏国际冷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双方所具有的一些时代共性因素决定的,冷战最深刻的时代内涵不是对国际和平的违背,而是对热战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李晓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9-172
日英同盟和日美同盟是20世纪日本处于重要转折期时与世界上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要的结盟。两次结盟的背景、命运不同,但是结盟的确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在不同国际体系下的两次结盟外交,实质上是英、美、日结盟国在各自国际体系下的对外战略和战略运用。 相似文献
14.
雪莲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2):35-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雪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35-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史朝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Z1)
中东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是列强争夺对象。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中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美苏对于中东的争夺是两者全球争霸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18.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析冷战后美韩同盟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韩同盟关系是研究东北亚战略格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析变量。本文的重点在于探讨冷战结束后美韩同盟关系在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 ,对这种变化的状态、动力以及限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以求对冷战后美韩同盟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章同时指出 ,这种变化必将对未来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新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论证 ,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一个至为迫切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娄伟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7):24-25
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军事同盟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结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原因在于各自的战略考量。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亚太大国关系和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