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正义     
一、引论今天, 我们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正义*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要澄清一下“社会正义”这个概念。哈耶克是反对使用“社会正义”这个词的, 事实上, 他反对使用“社会”语词修饰任何其他语词。“社会正义”, 确有冗余之嫌, 因为“个体正义”是没有意义的。不过, 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这样的用法, 因此, 我们也就暂时接受这样一个通行的用法。我们知道, 西方社会有悠久的自然法传统———神的正义法则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原本就写作“jus” (法)。一个人若对非义感到愤慨并实施正义行为, 那么, 这行为在西方传统内已经…  相似文献   

2.
讨论“发展”或“社会发展”问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这个词的多义性。在当今一般的使用中,“发展”这词主要有三种意义:在辩证法的序列中由一个概念向下一个概念进行,走向技术社会,变迁。在第一种意义上,发展这词的意义是由黑格尔阐明的。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有“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之说,即把社会发展看作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这些逻辑概念的每一个都代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或子阶段的“时代精神”。至少其中几个主要概念如此。我国哲学界现在公认,黑格尔这一学说,只要把其“头足倒置”的情况颠倒过来,也就把其“合理内核”建立到唯物主义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黑格尔的  相似文献   

3.
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国内哲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界,“社会空间”被频繁地提及。人们习惯于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使用“社会空间”一词构筑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赋予了“社会空间”概念以丰富多样的理论内涵。面对学界关于“社会空间”的众多解释,区分出狭义“社会空间”概念和广义“社会-空间”概念,对二者所表达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做概括性地梳理,可以纠正当前“社会空间”一词表意的混乱情况,为“社会空间”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个体辩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申明,本文并非在严格的法学意义上使用“辩护”的概念。虽然或多或少仍会牵涉到律法,但主要是把“辩护”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和考察的,通过个体对辩护意识把握的程度、对辩护行为的运用程度来透视个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本文只把视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个体的行为特征上,切入点就是探讨传统人是否有辩护意识,是否有辩护行为,如果有,以什么状态存在?仅从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从现代法学的角度讲,辩护只是司法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是个体触及法律时澄清问题的一种权力,也是个体维护自我利…  相似文献   

6.
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本来是人们涉猎已久的老问题,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进行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年月,梁效、罗思鼎之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权威自命,设置了种种神圣禁区,垄断了评价历史人物和解释历史现象的权利。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就是无论在理论上或事实上都是被他们严重歪曲和篡改了的一个禁区。本文试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用事实从正面说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良桂 《船山学刊》2003,(4):174-177,186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涵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相关,但二者的社科属性却有别。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现代化”一词在英文中是一个动态的名词:modemization,意谓tomakemodem,即“成为现代的”之意。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这个术语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早在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经常使用和谈论的“西化”、“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化。中外学界对于“现代化”虽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根据我国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在研究“白马非马”这个观点上始终面临一个困难:“这个论断到底是符合逻辑的还是形而上学的诡辩”,很多人试图解决这个困难,学界对“白马非马”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到今天。本文试图从公孙龙是否善于使用逻辑和公孙龙的辩论技巧这两个方面,来探寻“白马非马”真正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黄胜进 《天府新论》2006,(6):108-110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命运及其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及文化专家的热门话题。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我国学界还刚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地方  相似文献   

12.
自从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以来,拉什、道格拉斯等从“风险文化”角度进行探讨,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从文化的价值、规范与信仰的视角,透视“风险”这个多面体,以期突破学界对“风险”概念的“技术—科学”的理解,构建应对风险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华帝国"视角下的法律及其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帝国"在中国史学研究中是一个使用日渐频繁的概念。在"中华帝国"概念之下,不仅能对从秦到清的法律史获得新一层的认识,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对先秦社会及其法律历史的认识。中华帝国以及其前的"帝国化"过程所带给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历史的帝国特性,对其中的法律及其发展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由邵汉明、陈一虹、宋立民编著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 0 0 3年9月出版)一书,对中国2 0世纪后2 0年文化研究的历程做了系统的回顾,以浓缩的形式把这段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中国学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界的主题,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文化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中国古典文明的雏形即形成于殷周之际的文化剧变中。春秋战…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进步的合理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进步的尺度问题,学界讨论已经比较充分,大体说来有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两种观点。我们认为,在对社会进步的尺度问题进行讨论以前,有必要对社会进步这个慨念先加以界定,这样才能为讨论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本文从社会和进步的一般概念入手阐述社会进步,旨在阐明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以人的尺度为中心的、人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尺度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  罗尔斯的自由概念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 ,而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 ,这种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从消极意义上给出的 ,即自由是与限制有关的。罗尔斯说 :“对自由的一般描述有如下的形式 :这个或那个人 (或一些人 )免除了这种或那种限制 (强制 )或一类限制 (强制 ) ,因而可自由地做什么或不做什么。”1 罗尔斯自己说他对于自由的规定来自于麦卡勒姆 (Mac Callum )关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观点。不过 ,对“自由”的这个界定与哈耶克的完全一样。哈耶克说 :“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 ,亦常被称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經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問題的討論,碰到一个許久糾纏不清的問題——什么是商品?有些同志認为这仅仅是名詞概念之爭,沒有什么現实意义,并在研究我国現阶段的各种交換关系时也試图避开这个所謂“无味”的爭論;但在闡述具体交換  相似文献   

19.
我对按社会形态从清代文学中划分出“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阶段,持怀疑的态度。我主张取消“近代文学”这个概念,恢复“晚清文学”这个概念,并按传统观念把它归入清代文学的范畴。一、问题的提出和历史的回顾诚如王俊年、梁淑安、赵慎修同志在  相似文献   

20.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