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叙事为主的"象""事"融合思维、侧 重于工具理性的"情理"融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受制于认知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上古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孕育着文学思想与诸种文体的萌芽。我国古代各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因袭着神话的影响,汉代小说也不例外。神话对小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上。神话的神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汉代神怪故事类小说中;而神话的历史意识性特点,在汉代学史故事类小说中则表现为对历史兴亡的形象化描述。神话对小说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无论是叙述的基本模式、夸张的表现手法、虚幻的审美追求,都无一不对汉代小说的艺术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神话是汉代小说最古老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工具符号到美的载体、从人格到性格的审美演进过程。从上古神话到全面成熟的明清小说,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小说审美素质的渐次提高,小说人物形象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蔡梅娟教授所著的<中国小说审美与人的生存理想>一书似是一本透视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书,因为它大体勾勒了上古神话的小说特性,又以特定的视角描述中国小说的历史演进.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本书特有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历史性,而在于它以一种特定的理论视角揭示中国小说共有的审美特性,这就是以人的生存理想为坐标,透视中国小说审美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5.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文化创造行为 ,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 :对运动美的神往 ;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 ;对色彩美的感悟 ;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 ,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6.
神话为人类童年时代艺术想象的产物,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的情思。与古希腊神话相比,我国上古神话缺少浪漫的爱情神话,原因是在神话流传的过程中,后世文人将其有意识的历史化与仙化。上古爱情神话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为我们窥探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7.
抒情,是文学的结构功能取得客观效应的基本手段。在某些特殊的文学式样里,在那些具有浪漫气质的艺术创造者那里,它对于作品价值的审美升华,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决定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自传体小说以其抒情内容的直观性、抒情风格的率真性、抒情手段的丰富性等审美特征,最典型最全面地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乡土小说和以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田园乡土小说标示着现代乡土文学的两种艺术倾向,但从审美角度审视,后者是对小说现实功利因素的超越和对艺术本性的回归。文章在概括阐述两种乡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及艺术特征之后,着重以沈从文早年生活和具体作品互训的方式,阐释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9.
列宁认为,“在小说里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论文学与艺术》第2卷)照这个说法,我们可把小说的审美待征,大致归为三个方面:情节审美、性格审美和心理审美。由此,我们认为,鲁迅小说(指《呐喊》和《徬徨》)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心理审美。诚然,鲁迅小说塑造有典型情节,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变形是中国上古神话最基本的情节之一。本文从神话叙述变形的方式入手,运用图腾崇拜的原理,揭示了神话变形情节的根本动机,即原始初民叙述“变形”是在不自觉地否定死亡,拒绝死亡,渲泄了一种强烈的生命不可毁灭的意识。文章的最后梳理和描画了初民们生命意识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由两个基本的维度构成,一是自然,二是情爱。在自然的维度中,她的小说表露出作家的灵魂和自然精神一起脉动,并且由此可以探究迟子建思想中的“万物有灵论”元素。在此基础上,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迟子建作品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以及这些神话所营造的美学风格和精神内涵。在情爱的维度中,迟子建用女性特有的思维去阐释温情和爱欲,可是当她试图将艺术的笔触伸向城市生活中的这一主题时,却显示出隔膜和僵硬,这是迟子建遇到的艺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黄世仲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与小说理论家,他善于通过中外小说、古今小说,以及小说与报刊、经史子集的比较等,来阐发其小说观念。其小说观的核心是小说功用观,即如何利用小说,发挥其开通民智的社会功用,但他也很注重小说功用与艺术效果的有机结合。他的小说观,对当时的小说创作与理论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口头诗学理论为背景,从"程式"、"主题"、"故事范型"3个层面揭示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拟话本小说所含有的口头艺术特征。分析认为,冯梦龙"三言"拟话本小说保存了口头诗学特征,丰富了口头诗学理论,并对口头诗学进行了"书面化"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艰难蜕变历程,而且也证实了口头艺术影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经历了叙事主体的突出到叙事主体的退隐,叙事情感的不知节制到客观化书写,叙事结构的随笔化到逐步严整,叙事时序的随顺自然到多种形态多种形式展开等发展变迁过程。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而且为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转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路遥小说的审美世界是平民化的,它来自于作者对社会、历史、生活、政治等范畴的改造。这是一种混合的民间艺术空间,是路遥小说审美感染力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小说追求真实,而西方小说则要求虚构。《阅微草堂笔记》是传统小说,现在用西方的小说观来衡量、评价它,对它有失公允。应该把我国古代“小说”中符合传统小说观的作品和符合西方小说观的作品加以区分,并给以不同的称谓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的类型很多,既有中国传统的小说类型,又有引进西方的新类型。文章对其中主要类型如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传奇弹词(小说)、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短篇小说、理想派和写实派小说等作了历史探讨,并从总体上对晚清小说的类型规范性作了简要评论,同时阐释了小说类型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普遍存在着的创作主体的乡村意识左右着小说的艺术向度之倾向,草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其作品中乡村话语的渗透和沉淀决定了工业小说共同的必然命运:具有一种摆脱不掉的乡村情结。从人物的文化心理和情爱模式都集中反映了这一明显的主观倾向和价值特征。思想现代化并没有与工业现代化同步,与土地过于黏着的富于古典情感的人们在感到价值失落的同时,也产生了心理世界的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