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  相似文献   

2.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乌梁海人现为蒙古族的一支。清乾隆年间,阿尔泰乌梁海人被编为七旗,并“分左右翼,左翼旗四,右翼旗三。”据乌梁海人的习惯称呼,左翼四旗:一为左翼贝子旗(又称“祖尔干苏木旗”,意即“六个苏木旗”);二为阿克索彦旗(意即“白索彦旗”);三为喀喇索彦旗(意即“黑索彦旗”);四为买楞盖旗。右翼三旗:其一为右翼贝子旗(又称“堆尔提苏木旗”,意即“四个苏木旗”);其二为库克蒙恰克旗(意为“蓝色的  相似文献   

4.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有城而无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城与人,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讲述、解说.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字建构起来的都市,至少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像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5.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6.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7.
包头—从传说到战国一、包头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唐尧、虞舜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在包头一带生活着的是“荤粥”(又名“獯鬻”,音勋育)人。这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向地域性的部落联盟发展。这些部落联盟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其间出现过许多地域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书里就有黄帝时“北逐荤粥”  相似文献   

8.
论原始民族     
关于民族形成问题,民族学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民族学界的专家前辈。 一、氏族部落是以四大要素为基础的原始民族 在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氏族部落不能形成为民族。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族。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众所周知,“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氏族制度的解体并不平衡;就其分布地区而言,又是多元性的,即是说在广袤的土地上,如东北、中原、山东半岛、长江流域等地所散布的氏族部落,其解体时间早晚不一,甚至相距很远。其中有的氏族部落由于有文献记载中的传闻资料,或有考古发掘资料,致使人们对它们的发展及解体状况有个大致了解,有的则迄今鲜为人知。因此,如何研究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有密切关系的古代氏族制度的解体,则成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以往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此地的氏族的资料同彼地的并不同时又不同情况的一些氏族的资料相互缀合起来,这种方法不能说绝对不可用,但若仅仅使用这种方法,必然会导致“百衲衣”式的研究,甚至会出现牵强附会。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认为可以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部族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但并不是原始社会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唯一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崩溃的历史过程中,从部落可以发展成民族,也可能联合成部族。部族是在氏族、部落还没有彻底分化、瓦解和崩溃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最后产生、血缘关系还没有完成向地缘关系的转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而结成的较永久的联盟。部族的特点是:(1)在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及部落,还完全保存着他们的独立性。”(2)部族是一个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3)部族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消逝,也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这些特点说明,部族既与氏族、部落有联系又有区別,也与民族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群与社会的文化差异之上。前者强调血缘性,后者强调公共性。人类社会共同起源于氏族血缘制度,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制度便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遭受私有制的重创而形成以公共权力为前提的社会形态,即国家组织;一部分则经过巫术革命,在进一步强化它的血缘等级与血缘情爱之外,凸显巫术与血缘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以图腾、神话、巫术为一体的原始信仰对于氏族部落的统制及巫术意志对于氏族部落权力的主宰,由此形成以私有权力为特征的群形态。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是一个已经讨论了百余年的老问题,而巫术化的氏族血缘制度的提出,则是在百年讨论基础上将问题更深化了一层。  相似文献   

13.
“血亲复仇”是氏族社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现为:当某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成员伤害时,受害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认为是对其整体的侵犯和伤害,并对肇事者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的报复行动,以求获得相应的报偿。这种报复常常由血腥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氏族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同时,“血亲复仇”也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俗沿袭下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证明,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处于氏族社会这一发展阶段时都曾有过“血亲复仇”;同时学者们还发现,即使在本世纪,仍处于氏族社会的民族依然保留复仇的观念,遵守这一习俗。血亲复仇的具体方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点,但这一社会现象和习俗却是世界性的。它在整个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到军事民主制都是十分盛行的,是原始战争的重要原因,血亲复仇战争是群体性的,大规模的,野蛮,残酷,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氏族社会晚期即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它逐渐转变为同态复仇、以赎金赔偿代替大规模的血腥仇杀。此后,尽管大规模的血亲复仇不再那么盛行,但作为一种观念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巴人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最早的巴氏族部落的名称而言;随着巴族的支系繁衍,势力强大,竟融合和兼并其他氏族部落建成了巴国,国内各族也因此而被称为巴人,这时它已属于广义,成为整个巴族群的称谓了。《山海经》记有巴人的世系,其文曰: “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  相似文献   

15.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16.
喀拉墩古城     
《中文信息》2008,(5):26
位于克利雅河下游处的沙漠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喀拉墩,维吾尔语的意思为“黑色的沙丘”。古城堡方形,边长60米。土墙现高8米基底宽20米,顶宽8米。城墙是用一层树枝,层泥土交相垒筑,极耐风蚀。东城墙偏北段有门道。古城西南,东北有六区建筑群及一处古窑址。曾发现较多夹沙陶片,  相似文献   

17.
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而非一人。两人出生地不同,世次关系不同,部落图腾不同,姓氏不同,在远古氏族部落中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在先秦史料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在可读史料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氏陵墓实属太昊之墓。而根据史料查实和地下文物印证以及湖南楚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论证,湖南平江天岳幕阜山应是伏羲氏之陵,其下有“皇坛”,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且历朝多遣官致祭。相传幕阜天岳,舜帝所封,即为《禹贡》之东陵,楚国之东祠,与《史书》记载伏羲去世“崩葬南郡”地望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8.
殷商有无宗法制?我国古代宗法制是西周开创的,还是如孔子所说:经过夏、商、周的因、损、益?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着异议的问题,本文仅就殷商宗法制作一简要的论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关系是伴随着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形成而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虽已区分为自由人与非自由人,但仍是一血族团体。血族成员之间虽由于父权的出现而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但在经济上仍保存着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和共同消费的关系。家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分枝,氏族之上有部落,部落之上还有部落联盟等血缘团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墨显学所传颂的尧、舜、禹“禅让”时代,即相当于  相似文献   

19.
<正> 公元前一、二世纪之交,青海东部成为西汉帝国新拓疆土。此后至西晋太康初(280年)户调式颁布,近400年间,青海东部宜农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了解青海东部地区由原始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具体过程以及该地区早期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很有意义。 一、氏族部落共有的土地 据《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西汉时,世居青海的羌人,“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羌人以部落为单位生活,互无统属关系。有时为共同的军事目的联合起来,那也是临时的、松散的。可见羌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羌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对耕地、草场等的占有仍基本上通行氏族部落公有制形式。西汉封建势力进入河湟地区后,羌人并未全部退  相似文献   

20.
市场疲软,大量商品长储滞销,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地纷纷建立行政壁垒,实行地区贸易封锁。这股筑垒封界之风不仅表现于省际之间的商品流通,在不少市县亦形成气候,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诸侯”自居、独霸一方的现象成了启动市场的一大障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和关注。 一、“筑垒封界”的表现与危害 “筑垒封界”是政府在地方利益驱使下采取的保护行为,主要表现在“内保”、“外排”两个方面。所谓“内保”,一是指利用经济杠杆,在财政、信贷、物价、税收、管理等方面采取向本地倾斜政策,制造地方企业竞争优势;二是利用行政权利设卡放哨,限制本地生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