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既继承了传统,又刚刚显露出创新意识的歌体的"遗响"。其近源来自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的三句体式,其创新来自曹丕对诗体规模的扩张,也就是叠加。三句体诗歌是一种基本的诗歌体式,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均属三句体诗歌。在以"永明体"为先声的近体诗出现之前,中国早期诗歌有着各种自由活泼的体式,三句体诗歌普遍存在于古中国各地,而且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有古体近体之分 ,虽只是就形式要素而言 ,但关乎诗歌的风格、表情达意的方式乃至诗歌的哲理情趣 ,对诗歌美学风格的影响甚大。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不可忽视诗歌的体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节奏与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刘焕阳中国古代诗歌以产生的时间为先后,基本上是按照《诗经》、楚辞、古诗、律诗、词、曲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的,从构成各种不同诗歌体式的句型音节来考察,则呈现为这样的一个序列:四言、杂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长短句。但...  相似文献   

4.
《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的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综合性巨轶,凡24卷86篇,现仅存76篇.《管子》一书论高文奇,内容宏富,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军事、伦理、科技等诸多领域.笔者批对书中的科技思想作一纲目性的初探,以期从中探寻出中国古代科技精粹.一、农业科技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农业被认为是人们的生活之源,所谓“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春”(0管于·换度D;以下几引此书.仅注篇名.参见房玄龄注《管子1,上海古备出版社1989年9月版).管仲亦持农本观点,指出“地者,政之本也,”管…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我国古典时期几个主要阶段诗歌韵律发展变化的情况 ,可以发现 ,古典时期每一次诗歌的大繁盛 ,都和诗歌韵律的确立或改进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新诗体的成功构建 ,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 ,中国诗歌韵律逐渐达到了它的非凡高度 ,诗歌体式日益丰富多样。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每一个构建出新诗体的时代 ,都既以这种新体式为主 ,同时又保留以前的诗歌体式 ,即不简单否定此前的诗歌体式 ,形式多样并存、各体竞相发挥作用的格局。诗歌韵律、体式的不断改进和构建 ,以及宽容的多样化尝试 ,使古典诗歌的能量能够最充分地释放出来 ,取得极其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军旅诗歌是古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当代军旅诗歌则是古代军旅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当代军旅诗歌进一步发扬了古代军旅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气概。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始终是贯穿于古今军旅诗歌的两条主脉,当代军旅诗歌则添加了新的时代特色和革命理想主义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代军旅诗歌在题材内容、诗歌体式方面又有很大的丰富与创新。总之,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其发展脉胳是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由我院中文系教授周双利与作家郑竹青合作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去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全书 440万字 ,共收录中国历代诗人 10 45人 ,诗词歌曲包括无名氏之作和民歌、俗曲在内共 4318首。《通典》内容丰富 ,一编在手 ,使人有置身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之感。《通典》所收古代诗歌作品 ,上自先秦 ,下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 ,时间跨度上下数千年。在具体细目上它又分为先秦诗歌、秦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隋唐五代诗歌、北宋南宋诗歌、辽金元代诗歌、明代诗歌、清与近代诗歌等几大部分。在体裁上 ,《通典》所收诗歌不限古诗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被称为“近体”的新兴诗体.所谓“近体”,包括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长律这几种体式.此后,凡不属上述几种体式的诗,则被称为“古体”.近体与古体的分界点在哪里呢?从字面上看,“近”与“古”是时代的概念,但却不是两类诗体的分界所在.近体与古体的区分,主要表现为诗歌体制上的明显差异:近体是格律严密的诗体,古体是不讲究严密格律的诗体.近体诗的产生,标志  相似文献   

10.
《九宫大成》与中国古代词曲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和考证了中国古代词曲音乐的渊源流变,宫调的使用与变迁,以至曲牌体式的形成,理清了词曲音乐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了《九宫大成》这一古代音乐文献的编纂、体例、所收乐谱,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对后世词曲创作和曲学研究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充分评定了它的文化价值。阐明了校译此书的意义及有关规定。另对其他几种曲谱书所存在的某些讹误和混乱,也一一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领域 ,诗歌的艺术至境也是多元的。中国传统诗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对诗歌创作体式的影响十分具体 ,借用“典型”一词来概括赋体诗之艺术至境 ,可以充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双行体诗歌在当今诗坛广为流行。它凭借简洁、有效而凝练的体式获得诗人的青睐。双行体的格式来源于英美诗歌,但它能流传开来却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因子的影响。双行体与四行体、多行体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可以形成有效的意义场,也可以展示强烈的视觉冲突,是当代诗坛值得注意的一种体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的崛起,如同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爆发一样,它是由多种因素的能量酿成的。从诗歌本身的内在裂变来看,它既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向,又直接承受了晚清“诗界革命”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仅就韵文(主要是诗歌)的体式革新而论,竟达五次之多。即“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为五言七言,二大革命也。赋变而为韵之骈文,古诗变  相似文献   

15.
伤逝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在现形式有宗国破亡之伤、旧欢难再之伤、生命流逝之伤,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往往是今昔对比、相物迫己、惊心节序。它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可低估,是盛传不衰的诗歌作品中一个重要品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上古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等都有直接反映。它不仅是后世诗歌体的发轫之作,更是一部反映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和研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发展史的本体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并体认先民们的智慧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先秦、两汉的二言、四言、骚体、乐府与五七言古体等诗歌体式的嬗变轨迹,阐述了五七言诗体之所以滞后的原因,认为古代诗歌体式的嬗变呈简朴向繁富发展的趋势。其内因主要是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齐言化与杂言化、音乐化与诗化、俗化与雅化、自由化与格律化等多对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诗歌革命到革命诗歌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诗在古代中国文艺中地位最高,既反映天地之心,又表现诗人的性情,还烛照时代风云。但1840年以后,宇宙不复是古典的宇宙,世界不再是中心/边缘的夷夏等级结构。处于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中的诗人之心也在朝新世界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