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汉学家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其族谱论继承前说而又有所发展。他们像宋、明儒家那样重视族谱的教化收族功能,但彰显了族谱的史学特征,更深入地讨论了宗法与谱法的关系。他们重视小宗谱法,倡导实事求是的修谱原则,反对攀附,并就族谱的繁简、分合等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的族谱论反映了汉学思维向谱牒学的渗透,有的汉学家且带有族谱史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民国重修《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卷一非朱熹佚文.一、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以下称《世谱》)共载十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以下称《族谱》)只是一世至六世"一以朱子定本为正";二、《世谱》各支全录,《族谱》七世起只记朱振后裔;三、《世谱》一定载朱然支派,《族谱》未记朱然支派;四、《世谱》不会自称"公",更不会称子为"公",《族谱》不仅称朱熹为"公",而且还称其子为"公".  相似文献   

3.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徽州族谱(家谱、宗谱)以现存族谱时间最早、明代族谱数量最多、族谱体例多样等独特性,在中国谱牒学(族谱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族谱源远流长,不过经历了"唐宋变革"后,出现了宋以后以小宗谱法为主、以收族为目的的新型私修族谱,尤以宋代欧阳修、苏洵谱例影响最大,持续至今的族谱主要是依照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种类繁多的历史文献中,族谱是一种急待开发的历史文献,本论文主要从宁波地区族谱的史料价值着笔,写了族谱在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民俗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族谱有着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进而提醒图书工作者要重视对族谱的收集、分析,提高其利用价值,为各种研究提供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范浚的《心箴》在南宋除受朱熹赏识外,其他罕有所及,吕祖谦甚至对此颇为不屑;元人视阈中的范浚以“文学”而非“道学”显;范浚在明清被塑成理学家,还一跃为“婺学开宗”,归因于婺学传统重建、王学冲击、嘉靖帝御注《心箴》等力量的助推。若以思想史论衡,范浚之学近乎朱、陆,与吕祖谦、陈亮的经制事功有别,亦未能开宗立派,故实难当“婺学开宗”之名。地域理学谱系的生成机制以及理学乡贤能否进入这一谱系,不独取决于个人学说的殊胜性,还受到学派门户之争、政治权力、现实关怀等诸多非思想因素的干预,后者严重削弱了学术史的真实。地域理学文献及理学谱系不足以作为地方学术史研究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帝谱系的形成和演变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帝三王同宗共祖的黄帝谱系是在先秦诸子竞言先王的文化氛围下出现的,由于后被收入了《世本》和《大戴礼记》,司马迁又据以写入《史记》,影响颇为深远。通过对黄帝谱系的形成和演变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一元谱系是中国古史的主流,作为族谱仍有其合理性。一元谱系的形成与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略论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专书,大约产生于三代商周之时。降至唐宋,已成风尚。就其分类,不外玉牒、族谱、年谱诸目。它与考据有密切的联系,在大量掌握确切材料的基础上,将人物、事件和作品放进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野之中,透过复杂散乱似乎彼此孤立的表象,寻绎现象间因果联系,揭示出其内部的必然逻辑和本质。它对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以及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均有助益,是一门求真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借助谱系学方法研究教育家整体,建立教育家谱系,旨在营造一个全体教育家集结之样式,达成对教育家队伍的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0.
族谱一向是宗族史研究的主要史料,但在正式刊刻的族谱之外,族谱编修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关文书并不多见,却往往具有特殊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聚焦的歙县南乡东源张叙伦祠文书抄稿本,是反映1920年代徽州修谱、理主的民间历史文献,其内容具体而微,从中可见民间修谱之实际运作情形。特别是书中收录了大批信函,为我们了解民间修谱之复杂过程,提供了不少生动的细节。由张叙伦祠文书可见,在温情脉脉的宗情族谊背后,宗族成员之间有着诸多讨价还价甚至恶语相向的对话与谈判。较之正式刊行的族谱文本,该文书展示了宗族社会背景下颇为真实的一面——民国时期,旅外商人与桑梓故里亲族之关系呈现出松弛的迹象。而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迁居外地的支派,有不少已将生活重心由祖籍地缘转向了新的社会圈,他们以侨寓地为中心重修族谱、重建祠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人由最初的侨寓转而逐渐土著化,年深日远,对于故土乡族之感情日趋淡薄,对桑梓旧里之修谱活动亦不再热衷。二是由于故土乡族对于异乡侨居族人之资金支持存在着过高的期待,但在其时年年军阀混战、传统商业普遍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一味要求后者为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修谱活动提供太多的支持,显然极为困难。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宗情族谊与经济利益时常发生矛盾,彼此之间的冲突遂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1.
灌阳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山封三兄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较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唐氏三兄弟出生书香门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才华超群,有所建树,特别是唐景崧的政治影响和文化成就尤为突出。研究唐氏三兄弟的成长环境、仕途经历和政治文化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八桂地域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史学界长期来把南宋朝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的“二分法”是不妥的.事实上,孝宗以来,南宋朝臣中存在着以汤思退为代表的投降主义派,以张浚为代表的冒险主义派,以史浩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孝宗一上台就决定对金国进行战略决战是缺乏思想、政治、军事、组织基础的冒险.史浩任相后,头一件大事就是抓平反以岳飞为代表的冤假错案,抓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军事建设,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战略决战的思想是正确的.应推翻有些学者贬损与强加给史浩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辞.  相似文献   

13.
许敬宗是唐太宗、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和史官,曾经领导和参与了唐朝国史、实录等多种史书的修撰.对其修史,前人一向评价不高,认为虚美隐恶、曲事删改,违背了史学家直书实录的职业道德,但近来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企图为许敬宗洗刷、开脱.本文则认为,无论从唐朝实录、国史修撰史和许敬宗个人品质来看,抑或从史料证据来看,许敬宗之篡改唐代实录、国史都很难否定.许敬宗篡改实录、国史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与唐朝的政治现实、尤其与唐高宗关系至密.  相似文献   

14.
人鬼恋题材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高璩墓志是晚唐重要文人墓志。志主高璩为唐初开国功臣高士廉裔孙,中晚唐名臣高元裕之子,官至宰相。高璩墓志与近年出土的十余方高氏家族墓志、神道碑相印证,可以厘清高士廉一支的家族世系,勾勒高氏家族在唐代政治与文学舞台上的传承演变情况。高氏一族受初唐政治风波影响,一度沉沦下僚,至中晚唐高元裕、高少逸、高璩,凭借出色的文学才能及强有力的政治援引重返权力中心,体现出唐代士族在维持家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政治环境的一面。墓志撰者为晚唐宰相刘邺,书者裴璩位至重要方镇节度使,都是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身份的重要人物。以高璩墓志为中心,可以综合考察高璩家族与刘邺、裴璩仕宦经历的关系,挖掘科举及第、入幕经历、翰林供职、政治奥援等因素在中晚唐文人仕途升迁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的晋梁之争,在政治策略上,双方开始都打出尊王的旗号,极力利用唐室余威,扩大各自的政治影响,为自身的发展制造声势。前期朱全忠以勤王之名招降平叛、扩张地盘, 特别是在解救昭宗于凤翔之后,曾经达到自己政治声望的顶点。但在朱全忠挟持昭宗迁都洛阳, 并弑君篡代之后,他不仅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伐叛的政治优势,而且自毁形象,失去人心,为其政敌提供了匡复唐室、分庭抗礼的口实,把宝贵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晋方反而以正统自居,以复兴唐室为号召,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支持。随后晋梁双方军事形势的演变皆与政治策略的博弈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繁生年当为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其<相国邺侯家传>约亡佚于南宋末年.现存<家传>残文总计八十三条,约七千四百言.<类说>之节录与<通鉴考异>之征引保存了较多的<家传>残文,也最接近原貌.  相似文献   

18.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作为词史型选本,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轮廓,而且明确提出并完善了唐宋词体派,体现了融通、宏大的文学史观与发展的学术眼光,并将滑稽派作为唐宋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派进行了认定,为词选史上确立了以选为史、史选结合的词选范本。  相似文献   

19.
迁琼《海氏族谱》是研究古代著名清官海瑞及海氏家族的重要史料。论题对现存的历代迁琼《海氏族谱》及版本进行了调查和梳理,并对海南现存迁琼《海氏族谱》的刊刻情况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将海南省博物馆的"明代"刻版,考证为清代"光绪二十五年所刻",有助于海瑞及迁琼海氏家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千唐志斋博物馆新藏一合形制特殊的卢公亮夫妇墓志,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就形制而言,它是一合龟形墓志;就家族而言,是唐代望族家世和望族婚姻的集中体现;就科举而言,涉及唐代影响最大的长庆元年科举案;就文学而言,卢公亮原本是一位诗人,值得进一步钩稽;就撰者而言,志文撰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殷尧藩,铭文撰者是卢公亮的再从弟卢罕,因而这是一篇志铭分撰的墓志,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