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文学批评观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批评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进行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进行文学批评方法选择的倾向.南帆的文学批评著作繁多,在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以及其学习、创作经历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主客观统一、审美兼具理性、激情而富含思辨的具备和谐特色的文学批评观,他强调批评的价值判断,强调批评家的责任担当,强调批评家与作家的积极对话,他既是第三代学院派批评家中独具特色的一员,也是敏锐发现文学批评文化转向、视觉转向的理论先锋,最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愿意俯身问问"泥土哪儿去了"的人.当前,文学批评出现商业利益至上、学术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南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不能也不可能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研究南帆的文学批评观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健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矛盾与悖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滞后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历程艰难坎坷,社会历史现实的特殊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维方式的僵化、借鉴西方思想的急功近利心态及现代性的内在悖论等是造成其屡遭压制的主要原因,个中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很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多元文化语境的叠合与杂糅共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表征。就中国社会语境而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与审美表征并存。从前现代的理论视域看,艺术、审美与文化启蒙密切相连;从现代主义美学视域看,当前依然要发挥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以批判、抵抗大众审美中的物质主义;从后现代美学的视域看,审美资本主义不仅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审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和文化创意的驱动。就中国现实而言,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美学难题主要有:要处理好审美无功利与功利性的关系、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推进审美创新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拓展了文艺理论建设的视野和思路,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滞留在古典主义的历史阴影之中,新时期文论在"文革"结束后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从"唯情内转"到"唯利外转"为主线的演变转化,审美特性与社会生活趋向统一的现代美学课题始终未能得到理论思维的关注和解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亦随之出现较大的偏差,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文论在引进和移植西方现代美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建立既不同于"西马"又不同于"苏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是中国当代文论重要理论课题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否认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文化发展是继承与扬弃的复调变奏;政治立场与审美态度的纠结是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共同特征;激浊扬清、救济时病是中国文论前后一贯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并存的基本格局也一样影响了现代文论的基本形态,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实际证明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的解读,大都局限于文学创作论或发展论的层面,并且过多地关注于"复古"与"创新"的所谓"立场、价值"的话语实践.文章提出,对于刘勰的"通变"文论思想的现代阐释,应该在历史语境还原的基础上,从主体精神角度予以充分观照,解读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等的生成轨迹.同时,从方法论的意义层面来重评"通变"在刘勰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以及古代文论知识形态确立、演变过程中的地位,也可以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生成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会”是指鉴赏心理中的直观体验,它是基于老庄直觉论之上的审美把握方式;“妙悟”说则是唐宋以后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方式;古代文论的鉴赏理论从神会走向妙悟,是随着唐代中叶特别是宋代以的,士大夫的审美心理走向淡泊宁静而形成的,它们鲜明地标志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与西方文论迥异的直观浑朴之特性。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论生态美学谱系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早期郭沫若形成了以启蒙为底色的生态自然观,强调大自然是个体观、文化观、社会观的终极根源。本着这样的文化理念与诗学理念,郭沫若确立了以“自然流露”为主导的文艺诗学观,以“文化—审美”为双重视域的生态批评观,这种自然、文化与审美的多向交织,大大扩展了他的批评视野与批评境界。凭借充满启蒙意向与生态意蕴的早期文论,郭沫若卓然跻身于当时一线批评家之列,并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百年文论"功利与审美纠缠"的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文振 《南都学坛》2005,25(1):63-67
百年文论在文学价值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功利与审美纠缠".在这一理论表象背后,隐含着共同的"功利主义"文学价值取向.它实际表征着百年文论在文学价值观理论建设方面的某种残缺.面向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现实与未来的文论建构,应当在更为深刻的理论探索中实现文学价值观念的转变,建立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理论在明代中期以后表现出一种泛情论倾向,这同西方文艺美学理论中的泛爱论、泛性论明显不同。泛情论倾向的出现同中国文学史上重情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其理论意义和思想价值突出地反映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二是对作者主体意识和主体情感的肯定,三是重视情趣的审美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一个虚实相间的契机,如何抓住契机,更自觉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文论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预设了一个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化过程,并在其中互动地展示或确立中国文论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目的,它推动了中国文论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文论建设意识的改变。同时,文章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全球化的操作意识提出了如下要点:普遍性研究、特殊性研究、方法论研究、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韵味"说融会"神似"、"化境"二说,符合中国美学以"味"为"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是对译文读者的关注,同时又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统一到翻译活动中来,以利于整体考察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韵味"说作为翻译美学的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翻译实践指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不仅是政治实践,而且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理念。它在中国现代文坛中表现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国维,从五四时期到建国之前历经兴衰演变,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特性,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从女权到女性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个人价值追求、历史与现实等方面进行考察,对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8.
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在审美理论方面,禅宗在庄玄哲学影响的基础上,对"意境"理论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在言外等主要内客,以及意境的艺术创造,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就了"意境"这一美学理论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价值论"研究,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新时期以来,传统文艺学体系中的庸俗社会学与机械认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强烈要求,无法解决文艺生产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法回应文艺学术研究中的新理论、新发现。回归经典马列文论,新时期文学社会价值论体系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调整:"审美的"意识形态,"能动的"反映论和"人性、人民性"关怀;同时在多种社会合力作用下,开始了自下而上的改新:"审美自由、主体性的回归与肯定","‘人性’、‘人文精神’的认同与高扬","‘马列文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断走向融和"。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西方文论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冷热交替的过程。我国学界曾经的理论热一方面标示着对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渴望与追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西方文论的过度崇拜和理论运用的失范以及运用者自身的理论匮乏。文本阐释与文学研究中运用某种理论和观念,体现了阐释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审美与人文的价值判断,符合文学评论之规律和规范,与西方文论之主观预设不是一回事,文学之跨学科研究也不等于“场外征用”。要理性对待现当代西方文论,不能因为其有某些缺陷而无视其对我国文学研究曾有的作用和依然存在的借鉴价值;不能因为理论热之弊而忽视理论之重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我们责无旁贷的理论原创与理论建设的历史责任。理论热后呼唤的是融合了古今中外之优良理论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文学理论,以及有理论深度和学术理性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