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苏青主编的《天地》杂志承传了20世纪30年代《论语》等杂志的编辑理念,在满足都市读者文化消费需要的同时,追求较高的文学品格。但在上海沦陷区的特殊文化环境下,正常的文学生产体制遭到破坏,文学刊物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极度恶劣,制约了传播功能的正常发挥。苏青审时度势,使《天地》杂志的内容向饮食男女主题和日常生活题材拓展,受到了读者的青睐,成为特殊语境下文学刊物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商业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在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商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企业化,广告业的发达,文化商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89— 1999》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术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 ,中国 90年代艺术被表述为精神不断下降直至成为一种世俗的“商业文化形态”的历史。它关于中国 90年代美术“商业文化形态”的论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大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它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商业化是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富个性、最具典型意义,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中心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不断调整办刊策略,探索适应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的途径,所刊登的散文以言必近情的话语内容、自然亲切的话语姿态和谑而不虐的幽默话语风格,满足了都市读者的文学阅读诉求,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1930年代上海的重要媒介,画报利用摄影图像及文字重构都市上海。一方面,画报以高楼、街道、灯光等城市建筑景观为展现对象,其摄影照片大多采用仰视的角度和以远景、全景来构图,通过“景观化”的都市形态,显示都市大众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另一方面,画报以街头为“容器”,通过采用近景和平视方式展现都市平民以及他们劳作谋生场景的照片,构型了都市传统、落后乃至罪恶等“非现代性”色调,表达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某种批判意味。实际上,在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展示中,编辑们常用“并置”方式将“矛盾”的都市形态建构出来,而在图文意义的悖反裂隙中,也不经意间潜藏着其对都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体现出中产阶层对现代都市既向往又疏离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8.
1925—1930年代上海主体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现代性"在上海的本土化演绎。报刊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载体和媒介)之一,在传承城市文化中地位尤为重要。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紫罗兰》是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时尚期刊中的佼佼者,这份杂志通过其作品内容的创作和人物塑造,叙述并展示了上海主体文化的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多方位构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和文化精英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刘婧 《南都学坛》2009,29(5):62-63
《烙印》、《罪恶的黑手》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恶的意象的营造、"非个人化"的手法的运用和"主智化"的倾向、对都市文明的抗拒和对乡村的怀恋等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对矫正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政治化"的弊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田汉开始了他的上海时光,田汉和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现代都市文化对田汉实验话剧的接受、租界体制下南国社话剧运动的开展、移民城市中流浪漂泊的波西米亚风格、左翼浪潮下话剧探索的现实转向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对田汉早期话剧探索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田汉在上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活动,也为中国早期话剧中浪漫感伤与客观写实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第2期 吴小丽,徐甡民: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摘要: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主流,它和上海城市创作因不同地域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创作群体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走向、城市体验和类型裂变。上海城市电影也有它独特的样貌和路径,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发展的不够充分均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民价值观作为“城市电影”精神内核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且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使“城市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世界性的前瞻目标。因此,中国以“反城市化”为主核的城市电影已然走向式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新的进程,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迎来了转型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3.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拥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作为坐标和轴心,上海应打出“江南都市文化”的旗帜。北京应该走欧洲模式,而上海要多靠近一下美国模式。上海要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具体路径和战略上都要有具体的跟进保障措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至少要对2020年的目标有所打算,这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同步的。以长远发展目标计,上海的文化目标应当提“国际文化都市圈”。把会展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四个中心”相结合,通过市场引领、品牌培育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行,上海目前非常缺乏有这方面意识的发行方。在文化大发展中如果只是讲赚钱不讲普世价值,那么危机的因素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4.
以李欧梵《上海摩登》为叙述资源,从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上海现代性的文学阐释和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三个方面阐述李欧梵文化批评的现代性,引导研究者对现代性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建筑表现着城市文化。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反过来影响着人本身。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上海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实践促使“上海城市精神”到“上海精神”的嬗变。从时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历史,蕴含于城市精神之中,体现出文化上多元和谐、经济上合作创新和外交上开放包容等内涵;从空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个城市场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参与区域治理中焕发出中华文明特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精神”所包含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内涵,对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合作实践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实践指导和精神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拟从韩寒的文本出发,以其笔下的“上海”印象为切入点来展现作品人物自我缺失、迷失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上海“城市建筑”呆板、人工化、无生气特点的描绘,表现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精明世故、人情淡漠的上海人生存状态的再现,凸现出物质繁荣与精神虚无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对以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为主导的上海文化的反思,表明了作者以边缘立场对抗主流话语的反叛姿态,其结果却导致一度迷失的自我得以极度地膨胀。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界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现代分析工具引入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一系列解释资本结构问题的新观点便应运而生,其流派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在1930年代的文坛上,施蛰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像京派那样在自然生命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也不像海派那样沉迷于物质世界,同时也拒绝革命文学对未来的展望。他在乡村与都市文化的时间差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20.
海派文化是多种地域的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构筑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高度契合。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诸如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仍然需要传承。对待海派文化要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取长补短,吸收外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