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东光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18-22
GDP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但它也有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正确认识GD P的作用,走出G D P崇拜,有利于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许宏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43-45
中国经济在实现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未把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在这样的指标体系的导引下,我国经济增长很难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误到作用。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能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质与量,帮助我国经济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罗连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2-140
居民的实际感知与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相背离,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消费以及GD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作用呈非线性关系。在控制居民个人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以后,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消费增长的效应则是显著的。 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是先提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实证分析而得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注重和加强改善民生尤其是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仁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33-37
通过对绿色GDP核算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探讨,提出解决资源、环境定价的技术性难题的思路,即以资源占用税调节资源使用价格,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确定环境价格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辽宁省是工业大省,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然而这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1990—2013年辽宁省GDP和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辽宁省的能源生产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其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同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GDP同能源消费总量互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指出辽宁省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能源消耗相对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的GDP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丽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6-18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用GDP指标来计算经济增长率,并由此判断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GDP在评价经济增长时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本文在探索GDP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公布了我国上半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称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增速创10年新高。 相似文献
8.
用泰尔指数分析省区人均GDP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泰尔指数对中国近20年的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省区间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从1985年至1990年之间,省区间的差异在缩小,而1990年以后,这个差异却在拉大。省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而三大区域之间,东部省份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9.
詹孟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7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也是多年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1985~2015年国家统计局西南地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与重庆市三省一市的GDP与CPI数据,利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85~2015年的31年间,西南地区GDP增速与全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同向变动,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5.76%;CPI增速与全国CPI增速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年化复合增长率为5.81%。从GDP增速与CPI指数变动的关系看出,虽然CPI指数变动与GDP增速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幅度上有所差别,但大趋势基本一致,二者的波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PI指数变动对GDP增速的影响是正向的,每当CPI变动上涨1%,GDP会随之增长0.736%。经济增长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依据西南地区GDP与CPI的运行特点,从供求关系、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动力等因素进行分析,促进西南地区CPI与CDP增长相协调,应及时防范高通胀率,避免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有效减小通货膨胀变动,避免其对实体经济的压力;适度控制通货膨胀,避免其对经济平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省级人均GDP增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对1978~1990年和1990~2000年两个时期以来我国省级人均GDP增量变化的全局以及局域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人均GDP增量变化在整体上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而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则呈现不同的空间关联结构,这种空间结构形态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增强。这种讨论对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行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修正--方法学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当前GDP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4种可行的修正方法,并在城市一级开展案例研究.论文介绍了新的核算方法及其在案例城市的测试,分析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子账户的核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高玮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8-34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国际、国内贸易发展迅速。利用天津市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天津市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天津市的国际、国内贸易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人均产出主要受到人均资本、制度变化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国际、国内贸易是通过人均资本和制度变革两条途径影响人均产出的,国际、国内贸易比重同人均资本和制度变革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晓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45-47
在对我国以GDP增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重工业投资过重、财政赤字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社会保障缺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不能仅仅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一套真正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成都市1978~2010年的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ARMA模型,并对成都市未来三年的人均GDP进行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5.
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存在惯性或迟缓性,通过对这种惯性的分析可以研究时间序列的内在规律并预测经济的发展。本文用BOX-Jenkins模型和指数平滑法对四川省人均GDP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和短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提出的“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应防止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6.
总量GDP、人均GDP、总量财富和人均财富是用来认识和确定中国经济的国际比较位置的四个维度。以2011年轮国际比较项目( ICP)报告的购买力平价为货币转换系数,测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以美元计价的上述四个变量,从国家维和时间维两个角度来评价中国经济的国际比较位置。研究表明:中国2014年GDP已达到了17.6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101.1%,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居民财富和人均财富水平仍然较低,分别排在90名外、120名外、第3名和60名外,仅是美国的21%、10.1%、30.8%和7.4%,中国居民的金融财富要远远小于美日。从时间维来看,中国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与美国1941年的相当,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直到21世纪中叶才有可能达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中国处在经济第一大国与人均水平低下(特别是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更低)的一种经济状态,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稳增长”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首要任务,而“惠民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改变当前这种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稳健发展,FDI和国际贸易日渐成为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贸易投资一体化已然成为贸易和投资的主流。采用1990—2013年数据,通过图表等形式分别从总量、比重等方面对辽宁省FDI与国际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二者发展的特点。同时分别从贸易进出口和贸易方式两大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指出FDI与贸易进出口双向存在因果关系,与贸易方式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适度产出比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促进国民社会福利提升的发展机制,由这一比例决定的公共投资规模是社会福利提升的社会基础。东亚各国经济若保持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其公共投资应纳入这一发展机制。依据这一原理建立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福利生产函数,比较这一比例对二者社会福利的影响。中国社会福利处于规模收益上升阶段,人均财政支出的增速高于人均消费增速,而人均消费支出的社会福利弹性系数高于人均财政支出,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外部性作用;日本的社会福利处于成熟阶段,极易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人均财政支出主要起调节和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相互融合影响社会福利,人均消费增速低于人均财政支出,但其产出弹性高于人均财政收入,经济体系受国际市场摩擦负外部性的极大影响。为此,应从调整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投资比例入手,实施财政支出政策以促进东亚各国社会福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