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中,宗白华美学既承接了中国美学源远流长的生命精神,又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美学做出了创造性的现代阐释,形成了以艺术意境为核心、以艺术式人生为最终目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本文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核心问题,即意境理论的考察,以及其文化人格的现代阐释,肯定了宗白华先生具有独创性的美学研究与方法,提升了宗白华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与现代美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佛教“境界”理论与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作为体现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思想特点风格和审美理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理论的形成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东晋南朝至中晚唐是意境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 ,也是佛教各宗派义理广泛弘传 ,并在认知思维方式上不断为作家文论家所融摄的关键时期。佛教境界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意境理论中关于主观情感地位和情境统一问题 ,以及对审美对象内在特征的把握等问题 ,确立了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基本内在特征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后现代城市美学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潜在的理论体系,对当代城市学和城市设计实践影响深刻.但目前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显性的理论构形与表述尚在开山中.本文对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范畴系统,以游戏城市范畴系、栖居城市(存在空间)范畴系、拼贴城市(存在时间)范畴系、意象城市范畴系、生态城市范畴系分类进行研究分析.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范畴系统体现了后现代城市的价值取向,其涉及面相当广阔,但焦点主要不集中在城市表观的形式美或功能价值,而是城市的存在性的美,强调审美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的赖贤宗教授的<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一书对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础的意境论进行了意境美学的本体诠释,会通于当代诠释学现象学美学思想,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情境中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认知再现论体系。对于有着抒情写意传统的中国美学来说,这个体系是它所陌生的,但是对于现代美学来说,这一体系的出现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古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的矛盾交错中,中国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至今仍处在初始的阶段。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中国美学在现代条件下创立一个可以与意境对等的典型范畴,从而使社会生活真正进入审美的视野,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他的美学思想,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显示出中国现代美学的运行轨迹,是应当珍惜和扩展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中,近代意境理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开端。一方面,近代意境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认识论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逻辑起点仍然基于传统美学中“意与境浑”的抒情性表达。“意与境浑”的审美经验是近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介入亦促成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是意境说从传统思想向近代理论体系转变的前提条件。相较传统的意境说,近代意境理论更具清晰、严谨和逻辑的体系性优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中西文化对话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也为意境论在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危机,似乎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我们把研究立场转向现实的大众生活,当代中国美学就可以“柳暗花明”了。于是乎,我们现在“有了”摄影美学、城市美学、劳动美学、环境美学、广告美学、服装美学、旅游美学、体育美学、烹饪美学,等等。这样,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出美学了。我并无意贬低持这种态度的同志的理论热情,然而,它是否真的符合美学研究自身的理论自觉?或者,它是否更本质地表现为我们寻求当代中国美学新出路、新发展的“感性的理想”?是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出现在理论上的一种“非自然倾向”?和大众生活加强理论上的联系,走向现  相似文献   

11.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本依赖与语境研究、理论转译与思想误读等理论问题,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手稿》美学研究需要走出“经典阐释”的单一选择,需要在进一步吸收其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继承它的理论精神与美学精神,从而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回应当代人类社会困境的一种社会科学,空间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生态的问题,空间理论内蕴丰富的生态美学观,特别是在哈维与索亚的论著中。哈维基于"过程"的辩证法,及索亚的"第三空间"与生态美学突破二元的整体性实践哲学观是一致的。哈维的"特殊的生态社会主义规划"与生态美学有诸多可对话之处,其对"生态匮乏"、"环境保护"等诸种话语的厘辩与分析,为生态美学提供了新鲜视角,将生态美学引向了深入。哈维也深入探讨了关于"地方"、"场所"、"居住"这些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强调建设"可能的城市世界"的重要性,索亚则更进一步叙述了具体的"城市美学"。  相似文献   

13.
夏海蕾  雷琼 《理论界》2006,(7):220-221
由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非语义性的特性,意境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在音乐审美中。意境在音乐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使它在音乐美学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本文探讨了意境这个传统美学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反城市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城市主义”提出了一个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发展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结合与互动问题。研究之,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直觉”理论的中西美学背景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理论是朱光潜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包含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多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透发出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智慧结晶。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建构中 ,朱光潜的“直觉”理论依然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 ,它为建立中国美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区别于城市与乡村,小镇往往是兼顾二者特点的一个空间单元。特色小镇作为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产物,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到生活之美,从而将小镇生活美学的营造与体现作为摆脱千镇一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了重要的命题。文章以中国首批特色小镇之一的四川宜宾李庄镇为例,以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这两类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特定的场域下,特色小镇生活美学如何在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彼此互动中被建构。本文认为,被建构出的具有“他者性”的李庄生活美学并非一个极其精巧的文化符号,而是在“异质景观”与“日常生活”的不断互动中的产物。总而言之,特色小镇的生活美学的“他者性”建构并非一个静态的环节,而是需要深入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动态化的把握,不能在对某一特色小镇进行生活美学建构时忽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诉求。  相似文献   

17.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转型、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19.
意境研究是学界的一个老话题 ,在老话题上作出新文章 ,确实是很难的。 10多年来 ,学界关于意境研究已发表了成百上千篇论文和出版了多部专著 ,那么在这个课题内还有多少能说、可说的话呢 ?因此 ,要研究意境真成了难上加难。扬州大学文学院古风教授不避艰难 ,慨然以继往开新自任 ,积 7年之功 ,成就了《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 0 0 1年版 )这部学术含量厚重大气的力作。我作为一名意境研究者 ,读了该书之后 ,感受最深的是古风教授在意境这个老话题上作出了让同行心服的新文章。具体说 ,这个“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有城市社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出发,以新型物业小区为原型指出现代城市社区具有“双重二元性”,亦即“共同体与社会的二元性”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新型社区发展的中国路径所具有的六个方面显著特点.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特点无论对于社区建设实践还是社区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