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应该提上日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迟缓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供给不公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应当建立组织机构,为农民参与公共服务提供舞台,政府要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的有关生存的公共服务,为一般农民提供成比例补贴的有关发展的公共服务,鼓励富裕农民利用市场获得所需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现状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我国城乡差距的根源和表现,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解决城乡差别的现实途径。近年来,山东省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低下;转移支付资金利用效率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少有效的农民参与机制、长效筹资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不清;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能力与公共服务职责不对称。当前,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体系及其路径包括:建立与完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公共服务供给分担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是决定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需要完成各种工程建设,而且内含着基层各部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协调过程。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涉及的诸多关系问题、利益问题都属于基层治理问题。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决策机制是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不断演变,农村税费改革前其主要受资金来源问题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其主要受供给决策机制影响。成都市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将资金投入与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并在村级治理中构建分配型民主机制。实践证明,分配型民主机制有利于较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对于解决国内其他农村地区的相关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青岛市农村公共品供给遵循着"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基本原则,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不是靠公共财政,而是靠农民自己.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青岛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的因素,解释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发展的程度、成因,为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理论依据与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一定要从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出发,建构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体系。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只有很好地满足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才是有效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普数据对粤西农村的公共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主要问题在于: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低下;农民参与程度低,供需严重脱节;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零赋税时代基层政府职能日益萎缩;各类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大。并从构建多元供给体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多渠道筹集农村公共服务资金和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各类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垄断、肯定市场价值不仅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性选择,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理念的一次重要更新。回望"以钱养事"改革的十年历程,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不仅符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要求,而且展示出其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满足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实践适用性。因此,市场化理应成为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路径选择。但受限于农村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畅、市场主体未确立、市场竞争不充分、资金投入不足、队伍建设滞后、群众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地方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运作不规范导致的。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细化服务清单、创新管理机制,壮大服务主体、优化竞争环境,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服务能力,重视人才培育、规范内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等措施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健徐   《社会科学研究》2012,(1):10-16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是目前农村工作的两个重点.成都以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为特点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有机地将这两个重点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制度化的专项资金投入,不仅撬动起更多的社会资金改善村庄的民生,而且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强化了民主学习,收到民主与民生互促双赢的效果.成都的实践给基层治理和村级公共服务的完善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命题:"公共服务均等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指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能够公平有效的向社会提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在农村.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需要使公共资源对处境不利的农村居民进行倾斜配置和优先扶持,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对山东省三县市进行实地调研的实践证明,当前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的情况需要进行实证分析,要进一步明确各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次序和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分级负责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与供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均与没有建立有效的分级责任制相联。本文重点探讨了转型期如何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责任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责机制等问题,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职责,提高供给中的效率和公平公正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协调统一、治理内容的整体性及其统筹兼顾、治理路径的协同性及其综合施策、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及其并行推进等四个层面。治理主体包括两级党委、乡镇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协同合作,治理内容包括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人居环境治理体系的全面建设,治理路径包括"富民"基础上的"三治"融合,治理目标包括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利益福祉和农民个体全面发展的三维并进。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86-191
当前,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是学界和政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之一。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追根究源在于有关行为主体基于有限理性做出不恰当的行为选择。在农村校车服务供给过程中,农民的有限理性导致"理性无知",亦即有意识地不去表达、不实表达、消极表达或者无法表达对农村校车服务的真实需求;政府的有限理性导致"理性冷漠",亦即有目的地表明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提高农村校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破解"理性无知"和"理性冷漠",社会必须做出集体理性的选择,架构起有关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得农民获得更多农村公共服务选择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使得政府具有更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回应性和责任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由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而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融资体系、供给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灌输模式"到改革开放后"部门供给模式"的变迁,而这两种模式现在都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成为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其中,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民间组织、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11):109-11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山东省546份以农民为对象的调查问卷分析,近几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不断改善,农民对于供给状况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同时也存在明显问题。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失衡突出且成为农民生产经营最急需的产品。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缺明显,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自上而下"仍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决策方式,"一事一议"难以有效开展。为此,应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增加农业科技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建立反映农民需求意愿的"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方式,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评价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均等化问题是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议题.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由中央到地方逐级递减,并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供给主体单一、投入不足、结构失衡和总体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借助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和构建与完善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等政策路径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均衡城乡利益、缩短城乡差距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稳定不仅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村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三资"的使用、收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计划、核算、监督与控制等行为。农村财务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仍旧显现出一系列问题,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在农村的全面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党建基础各有不同,各地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实践工作面临诸多具体问题。其中,"一肩挑"候选人产生办法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张力及其与群众长期形成的观念之间的冲突、农村党建工作的短板、监督制度的缺失等,是当前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面临的主要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构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需求冷漠、供给失误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业苗 《人文杂志》2013,(2):98-107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而且要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对接或并轨。目前,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表达冷漠,国家政策的城市偏向等,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由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探究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新处境、供给的新路径和发展的新难题,解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诉求少和表达冷漠问题,纠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误及其带来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且,还需要有效地化解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与城市对接不到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异质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表现出利益诉求增多、民生诉求凸显、民主诉求增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成都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构建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提升;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仅存在整体不足,也存在供给错位。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有效合理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需求决定供给。建立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应更加注重农民作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作用,建立起以尊重农民个体权利基础上的多样的组织化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