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人们从热衷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占有等物质价值转向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等后物质价值的关注.后物质主义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之出现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从唯物质化向非物质化、从强调"异质性"价值向注重"同质性"价值的社会转型.人们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解意识形态化"趋势,左派与右派之争在后物质主义的旗帜下开始淡化.  相似文献   

2.
郭军 《中州学刊》2008,(3):35-37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积极进展.从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追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办事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自己基本的内容和本质要求.现阶段,研究和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其内容要求至少应注重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单纯追求GDP转向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经济发展必须从机械的物本主义转向生动的人本主义;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主流社会开始摒弃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接受并推行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告别奢侈性的物质享受,奉行物质享受合理化,只求"充足",不求"更多";告别过度工作,追求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奉行"慢活"人生;告别对物质价值的过度迷恋,重视后物质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人生的丰富多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社会条件,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韩晖  韩菲 《兰州学刊》2005,(3):94-95,36
20世纪全球经济与生态冲突的日益加剧表明传统经济已背离其生态支撑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碳基能源经济转向氢基能源经济、从抛弃型经济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同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和经济学的主流。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这些变化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各国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调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然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和民族经济利益。实际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从理论上说,主要是对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原则的继承,从实践上看,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发生失灵,同时经济全球化又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兴盛起来,成为当前西方国家经济思潮的主流的。而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则是在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主宰和推动下,按照新自由主义模式并保证这些国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发展的。这种模式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的反对。从长远来说,经济自由主义必将受到挑战,它将和国家保护主义并存与斗争;经济全球化也将受到挑战,它将和经济区域化并存;经济自由的秩序也将与经济民主和平等的要求并存。  相似文献   

6.
张志彬 《社会科学家》2012,(3):62-65,79
以中国与OECD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减物质化”的影响.通过动态的比较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减物质化”趋势明显.但在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由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只有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提高生产过程中服务投入的比重,才能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实现“减物质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科学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变化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哲学逐渐取代了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关注点开始从内在的"科学认知结构"转向"科学的外部因素"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这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了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争论,争论双方主要从国有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干预两种表现形式来进行论证。从国有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但国有经济主要是发挥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私有化的浪潮,现在国有经济在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确实频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出现中性化趋向,政府更多地利用货币政策间接调节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发展阶段。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表明,竞争的悖论尚未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束缚。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和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从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由其转化而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进而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亦经过列宁所论述的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即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阶段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到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转变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变化,是金融全球化新发展、新变化的集中表现.像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样,金融全球化也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过程.它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及政策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改革开放30年,其实质在于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先后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二次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研究在逐步深入,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政策设计更加合理.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依然严峻,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成为经济界与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伟星 《东岳论丛》2008,29(1):173-176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交替演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分野,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形成。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的历史起点;60-80年代,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此消彼长。面对经济滞胀二者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9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融合不再限于表面,二者的融合正在深化。第三条道路是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及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人类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只有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全面改革,才能突破瓶颈、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从工场手工业开始,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逐渐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一般是捐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一种新的经济联合体,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人I年代初,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才在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本…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呈现出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的重要趋势。与物质主义社会相比,由于后物质主义更加凸显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文化驱动,文化建设从对经济发展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由此形成后物质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标志着后物质主义社会在我国已现端倪,因此我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建构后物质主义文化逻辑的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6.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以"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与落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本化背景下中国特色“以地谋发展”模式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所形成的独特的"以地谋发展"模式有效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的"以地谋发展"模式有其形成的制度基础,在实际运行中有三种运行机制,即土地财政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介作用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土地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低成本的工业用地促使产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改变"以地谋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土地与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题。转变增长方式包含诸多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全方位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深入分析。转变增长方式包括: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消费支撑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节能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也有其重点,关键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政府退出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必须被约束在合理的限度内,国有经济必须回归本意,金融必须作为市场机制而作用,政府作用受法治社会约束等。  相似文献   

19.
以居身性和涉身性为特征的认知理论深受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明确阐释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当代心灵形质说在考察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吸收当代生物哲学中的"结构"概念以"复苏"形质说,提出心理是一种身体、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当代心灵形质说的出现,表明西方心灵哲学对心灵的认识正悄然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考察,原来的"小心"概念也向"大心"概念转变。就其"大心"的认识,它与我们中国心灵哲学中的神形观有相似之处,但在致思取向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既受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理论影响,又受西方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东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双重现实冲击,必须解决新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后现代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影响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式三个问题,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新政治经济学和新共产主义理想的三重回归。顺应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生态化、市场化和空间化三大转向。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对我们在新常态下全面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