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犯罪防范网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下已变得非常急迫。而我国各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缺位,更是昭示了建立家长学校,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性。当前,我们应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明晰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凭借家长学校平台,全面提升家长素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撑起防护网,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筑起一道全方位屏障,从而夯实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基础,找准切入点,实现联动和综治。  相似文献   

2.
王炜 《阴山学刊》2006,19(3):103-106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当今严重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重要社会现象,如何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高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理念,明晰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原则,追寻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有效机制,是我们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应有之义和实践之要。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未成年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好奇心强、控制力差的未成年人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网络而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必须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5.
经央视与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它给未成年人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三大公害",它不仅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的羁束概念,是指任何人无权对其外延和内涵作出扩大或限制解释的法定概念,具体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自由概念是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目的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作出的学理概念,包括"一般违法观点","违反道德规范观点"和"犯罪学观点".其中,犯罪学观点将未成年人犯罪理解为最广义的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切背离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形成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惩罚性体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一体性预防思路。在中国,建构整合性的教育预防体系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展开,使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单向地采取宽缓的刑事政策,而没有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区分轻微犯罪和严重犯罪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不同的刑事政策.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确立以"宽缓为主、严厉为辅"的具体刑事政策.因此,在修改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同时,建立一部完整的<未成年人法>,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实践,实现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始发年龄提前的新特点,许多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主体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年龄规定显然不能防控此类犯罪,这使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呈现出极度不利的情况。因此,应从犯罪学、生理学和刑法学多角度出发,构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重新界定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以及相关制度,包括刑法程序上的特殊设定和独立的少年司法组织体系等,以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全面防控。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一种虚拟语言。同传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和变异性、简约性和形象性、趣味性和流行性、欠规范性和粗俗化等特征。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传播教育信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些价值,主动走进网络世界,熟悉网络语言;平等对待学生,深化师生交往;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开展网络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注重网络语言理论研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2.
博客圈:成人继续教育的网络新平台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博客圈是以博客为基本单位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交流平台,是由一群有写作热情、共同兴趣和交流意愿的网民组成的同质性群体和社会关系圈。博客圈的主要功能在于聚合博友、交流情感、分享信息和合作行动。作为理想的话语环境,博客圈很好地做到了公共性与私密性、情感性与中立性、能动性与结构性的平衡,可以极大地避免博客单体写作和分散传播的无组织化缺陷,有利于网络社会的秩序整合与越轨控制。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博客圈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研究和信息分享的公共平台。可以说,博客圈在成人继续教育中的使用尚未真正开始,其广泛的应用推广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伦理、技术和法律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网络空间中社会思潮成长和壮大的方式,本文以当前网络空间中较受关注的部分思潮网站为对象,从思潮的形态彰显、元素扩充、主体增加及影响发挥等层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思潮网站往往通过树立标杆和政治敌人的方式构建具有独特标识的思潮阵地,通过紧扣热点和现实样本的方式推动原本较为抽象的思潮落地,通过圈层塑造和网民吸纳的方式扩充认同思潮的队伍,并通过实地宣传和媒体借力的方式扩大思潮对大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流行于以90后为代表的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催生了非主流文化,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和发展着。通过论述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提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理解和应对非主流文化,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区域认识是社会意识的亚层次,是直接渗透于受众群体的社会环境认识,是形成受众群体认识趋同的基本原因。超越是自我肯定基础上的超越,是符合受众群体认识趋同需要的超越。自我价值观超越,不是对那些被受众主体肯定的东西的摒弃,而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看到公共性的曙光,但也潜藏着网络公共领域结构瓦解的线索:网络公共性与私人化的融合、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娱乐消费的伴生物、网络公众从关注社会到回归个人、网络虚拟资本的运作与现实资本的移植等,这些特征都预示着网络公共领域面临结构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因特网时代的21世纪,利用因特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因特网组合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机遇,努力使因特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互联网行业VIE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一般协议,VIE架构通过一系列协议构成,各协议均有其特定目的,通过系列协议组合实现VIE协议控制的目的。从学说和司法实务来看,单一协议的效力问题并无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VIE协议网络的目的是否非法且导致协议无效。互联网VIE协议网络效力如何,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VIE协议规避的规定内容和性质,确实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协议,方为无效。在解释论上,规避外资禁入互联网产业规定或者规避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的VIE协议并非全部无效。在立法论上,限制外资进入互联网产业既无助于解决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问题,也无益于推动互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若干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阚道远 《学术探索》2012,(9):113-117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管理上面临诸多压力、挑战和问题,亟待探索出路。中国作为网民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探索和创新,正在形成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和中国国情的互联网管理"中国模式",其主要经验和做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