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弗罗斯特呈现自然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以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手法、集中使用多个自然意象使之互相烘托、自然意象与植物意象互相映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效地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诗人的诗思。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多为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及其诗歌艺术广为学界所研究。国内虽有学者研究了弗罗斯特的诗歌思想、艺术,但无学者研究其诗歌思想的起源。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与弗罗斯特的思想及弗罗斯特的诗学思想,发现弗罗斯特及其诗歌思想与詹姆斯的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张红 《船山学刊》2004,(2):130-133
元人诗法著作十分丰富,但向来为治批评史者所忽视,以为其"浅陋",为"伪托",颇不足观,但元诗法论著无疑是元代颇为重要的诗歌批评方式,其诗学观念能较全面地反映元代诗学思潮,因而研究其诗学见解,探讨其诗学观念,特别是有关唐诗批评的内容,对于了解元代诗学风尚,深掘元代"举世宗唐"的诗学内涵,颇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玉凤 《天府新论》2016,(3):152-156
生态诗学给诗歌传统研究以新的启示,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活力。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活力生态系统,而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遵循时间节律繁衍生息。大自然可以给予人类以心灵的呵护与慰藉。济慈的诗歌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充满了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渴求。济慈生态诗学观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其生态诗学观对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7.
情本是笔者针对于德本而提出的一个中国诗学批评观念,建构于道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上的德本诗学观,是传统诗学批评的核心理念.但抒情性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情为本,有关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体认,关涉新时期诗学批评的基本理念和研究视角,意义重大.我们认为:诗本根于情性,性情、情志本为一体.原典儒学就有“道始于情”观念,故情实质上是处于一个本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陈勇 《船山学刊》2007,(3):15-17
《唐诗评选》是船山重要的诗学著作。船山在《唐诗评选》中通过对唐人诗歌的取舍和褒贬,在诗歌的抒情观方面表现出"情深文明"的批评观念,即主张诗歌含蓄蕴藉的情感与清绮秀茂的文采应相称。这一批评观与其继承前人的思想观念有关,也寓托着其深沉的故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大为 《阴山学刊》2004,17(2):5-11
"主体性"在吴思敬那里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诗学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作为观念原则和逻辑原则贯穿在其全方位的诗学探索中,并由此构成其诗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诗歌批评的中心观念、逻辑脉络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1.
崔花艳 《晋阳学刊》2015,(3):137-139
相较于前代诗人,元代诗人的生活方式更为自然.他们的诗作多自然意象和异域风情的描写,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元代诗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的创作态度直接影响了其诗论主张.元代诗学重自然,既主张诗歌的自然而发,也主张返璞归真、合于自然.元人关于其他诗学问题的讨论也往往与自然相关.“自然”可谓是元代诗歌和元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优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诸多声誉与成就,很多人既感到迷惑又有争议。本文从其诗学观入手,分析了他与其前辈以及同时代诗人的渊源。他不追随任何诗歌潮流,但吸取各派精华,在各种对立的因素中保持平衡、中庸,形成了他独特的二元诗学观,成为美国诗坛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不同于传统对杜诗的肯认,是船山学和杜甫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誉,通过与史的观照来凸显诗的抒情审美特质。其间,王夫之对杜诗的褒贬立足于其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是诗学范畴的论赞;但其赞抑的程度和方式则出于挽诗坛之颓败的诉求,溢出了纯粹诗学的范畴,而延展至借论诗以期观照当世、改易时风世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诗歌的历史叙述中,"朦胧诗"、"第三代"与"90年代诗歌"构成了八、九十年代诗歌的中心环节,关于它们的争论也是诗歌批评的最重要部分。悖论性的是,这些诗歌在其最活跃的阶段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引起的批判最多,内部的差异和争论也最激烈。这是否隐含了当代诗歌一条隐秘的成规,争议越多,越不可回避,其地位也越稳固。  相似文献   

15.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莉芝  潘利锋 《云梦学刊》2013,34(1):106-1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7.
"健"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出现于汉魏时期,自钟嵘《诗品》开始,原本专论文章的"健"被引入诗歌批评中。至宋代,"健"成为诗学常用术语和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其诗学意义在宋代得到了集中诠释。以"健"论诗显示了宋人诗文相通的文学观念,是"以文为诗"创作倾向在诗学批评领域的反映。以"健"论诗的流行有其深刻的儒学思想文化背景,是《周易》倡导的"健"美及其代表的道德人格精神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同时也是宋人学杜、尊杜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新跃 《江淮论坛》2005,(1):140-143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对诗文与诗词之间的文体形态界限,以及不同体式规范背后的不同审美风格的差异的重视与探讨。本文拟从诗体形态批评的角度入手,为宋代诗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的诗学体式与风格批评理论理清发展的线索,探索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批评的演变发展历程、特征、成就及其基本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宋以前古代诗学批评中诗歌体制与风格辨析理论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以对自然保护的强烈责任和对英美自然写作、自然诗歌的关注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对人类中心说或社会中心论的关注为标志,例如对生态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生态正义1。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布伊尔(Lawrence Buell)指出:对于第一次浪潮的生态批评(即早期的生态批评——引者注)而言,"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环境",第一次浪潮生态批评的工作范式,是评估"自然对于文化的影响,意在赞美自  相似文献   

20.
贺严 《文史哲》2007,(4):134-140
沈德潜一生于唐诗用力甚多,唐诗在其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沈德潜重视诗歌史的梳理,也特别注重各时代诗歌所具有的"诗教"之用。唐诗是他对诗歌史进行溯源辨流的起点,也是其考察诗道兴衰的关结点。通过对诗歌史源流正变的清理,沈德潜将唐诗在诗歌自然流变史中的地位和其在诗道兴衰史中的地位结合在了一起进行考察。在诗歌的自然流变中,唐诗虽然处于诗歌发展之流,但又是诗歌之盛;在"诗教"传统中,它又传承了诗教之正。因此,在沈德潜的诗学体系中,唐诗获得了崇高的诗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