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统一观。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论是对黑格尔主体论的唯物史观转向。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得出“社会无主体”论的片面性在于:他将历史必然性与人的能动创造性加以绝对对立,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加以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2.
刘溪 《阴山学刊》2014,(2):106-112
阿尔都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都属于“实践”,实践因此被划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只能产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主体主义和一元决定的,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而理论实践则是与意识形态决裂而产生科学的过程,它完全以自身为标准,完全在思维中进行,这个过程是与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决裂的过程,所产生的是无主体的、以多元决定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为了保卫马克思,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3.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就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两者思想的渊源关系方面,探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阿尔都塞则与他们相反,他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区分原则出发,研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他注重两者的区别,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颠倒",而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结构性的根本改造,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和特有结构。  相似文献   

4.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5.
纵观以往对空间转向概念的研究,学术界要么是以具体人物为标志,要么是以具体论题为界限来进行探寻,其中,以福柯、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的思想作为研究所集中关注的热点,然而,却忽视了以阿尔都塞的理论为视角展开研究。以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的总问题理论实践和断裂这三个重要概念为切入点,在思维范式的层面来理解空间转向,可以将空间转向界定为是不断与现有压迫力量进行着持续的断裂、不断审视、反思和改造自身并展望着未来革命可能性的一种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概念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特拉西最早提出来的,不过当时他所界定的含义是一种对真理的认识。19世纪,马克思又提出意识形态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20世纪的阿尔都塞重又考察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7.
8.
为挽救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以区别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抽象性和虚伪性,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创造性地发展出症候阅读法来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科学性的“断裂”辩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反理论人道主义”立场.阿尔都塞有力地纠正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化的倾向,捍卫了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但是,阿尔都塞的过度科学主义和结构主义解释,也使得马克思哲学走向了结构主义——注重形式和理论思维的过程,而缺少对现实的真正解释和改造功能;同时,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间的关系被阿尔都塞割裂,导致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共识的认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悲剧和问题很多,为了探索未来的道路,任何批判的知识分子不应该掩盖、掩饰、回避这个过程所导致的悲剧。任何回避和掩饰不但在道德上和政治上是不诚实的,而且也等于葬送了这个历史过程中多少代人用生命做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尽管阿尔都塞前后期的思想有一个断裂,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却一直是他前后期都关注的根本问题.尽管他前后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但这两个不同的回答却都对我们有所启示:哲学应该以“理论的方式”关注现实;哲学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也应该有自己的“立场”;马克思主义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不应把精力过多投注在体系的建构上.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置于存在论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认为意识形态乃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他的意识形态观具有存在论性质的维度与特性;阿尔都塞的局限性在于,他只是批判现存的实践,而没有建议一个可供选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郭华 《理论界》2013,(6):99-101
学术界将阿尔都塞看作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晚期阿尔都塞提出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对结构主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以阿尔都塞中、晚期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的不同解读为切入点,全面呈现他与结构主义的复杂关系。阿尔都塞中期对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分析是静态的、同时性的结构性分析,强调结构对要素的支配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结构主义者。晚期阿尔都塞从偶然唯物论的视角解读生产方式,称之为历史偶然论的生产方式,关注要素的偶然发展及生产方式结构形成的偶然性,强调要素对结构的优先性。晚期阿尔都塞的研究虽然在术语上具有结构主义色彩,但在理论本质上已经与结构主义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3.
“断裂”中的“绵延”——对阿尔都塞“断裂说”的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认为在青年马克思著作与成年马克思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断裂。他的这一认识对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倾向具有进步意义。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和独断性,表现出对马克思入学思想的轻视,所以我们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阿尔都塞的断裂说。  相似文献   

14.
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有很多富有争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层次解读的思路,将意识形态理论层解为:意识形态一般、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后者又呈现为实践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在国家中的运作机制;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意识形态时期的断裂以及意识形态的超越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但是其功能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使人对世界产生虚幻意识。这种虚幻意识是由人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不仅作为一种虚幻意识在人的思维中存在着,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我们似乎是主体,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受到了生存状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17.
解读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阿尔都塞思想雄系的核心与亮点,“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表征了一种论战性特质。这也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一种颇为另类的解读。即使撇开特定的历史语境不说,以当代人的目光进行重新定位,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仍具有可供挖掘的理论深度与可供拓展的意义空间。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8.
陈然兴 《理论界》2010,(4):102-104
通过对"阿尔都塞式效应"的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沃伦、萨莫斯等人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有其本质上的叙事性,意识形态把个体插入叙事结构中,将其质询为表面上的无矛盾的主体,掩盖主体在认知上的条件性,制造出自由主体的幻觉,从而使个体自愿地成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代理主体。对意识形态叙事维度的揭示,为叙事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全胜 《理论界》2009,(7):103-104
俞吾金老师在他的专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一书中介绍了埃尔斯特如何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俞老师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书中,埃尔斯特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笔者认为,在该书中,埃尔斯特并没有说过,也没有暗示过,他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观点.相反,他本人认为,人性的需要才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除此之外,据笔者研究,埃尔斯特以人性的需要来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依据有两个主要方面:马斯洛和海勒需要理论的支撑以及他自己本人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依据.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遗产。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具体化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哲学的政治特征和人正是通过改造和有意识地指导其他人的活动而实现他的人的本质中蕴含着有关人的实践生存如何可能,以及人类社会文化存在走向何方的人类学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