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方式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章法跳跃 ,跌宕起伏 ;二、起结无定 ,不蹈常规 ;三、虚实错综 ,变化多姿 ;四、意脉内藏 ,连接无迹。这种结构方式为李贺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中涉及声响表现的作品几占其诗作总量的一半,却一直未能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本文考察和探讨李贺笔下声响世界的表现面貌及其形成原因,主要从作为诗歌表现主题而集中出现的音乐描写和服务于诗歌表现主题的散见的声响摹写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李贺诗歌中的声响世界一定程度上就是诗人内在心声的外化投影。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诗鬼”闻名后世。在考察李贺诗歌历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中的“第一读者”的观点,以及近来学界提出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分析、阐述李贺诗歌接受史。认定杜牧、严羽分别为李贺的第一、第二读者,根据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的论述,具体阐述杜牧、严羽之评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朝诗歌是李贺歌诗的重要艺术渊源之一。李贺有不少作品继承南朝乐府,学习齐梁宫体。这些作品音乐性强,有的还能入乐,注重演唱效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李贺更有所超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对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历代评论家对李贺诗作风格的定位问题评论颇多 ,意见大相径庭。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李白、杜甫等有唐一代大文学家相提并论 ,超出了李贺自身的文学贡献 ;另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杜牧、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归于一类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有的评论家抱有一定的偏见 ,对李贺及其创作持一种贬损态度 ,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这些评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的定位标准 ,并把李贺与其历史实际结合起来 ,综合历史评论家的论述 ,剖示并确认李贺诗作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歌鬼才”李贺以其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孤僻个性创造了一个瑰丽、奇诞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影响很深。后人在借鉴李贺诗风的同时,也对其悲苦生平深表同情,对其生平传说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态度,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不同接受缘由很有代表性。李商隐对李贺生平传说的传播和接受,表现了他对李贺的爱戴以及对他早夭的痛惜之情;而杜牧则由于对李贺缺乏心理情感的认同,因而很难理解李贺的畸形和缺陷心态,也很难将自己的生世期许寄托在幻想中。因此,从二者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李贺对后世的影响情形,以及后世对李贺及其诗歌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8.
考证李贺与韩愈的最初交往情况 ,李贺参加河南府试的年代。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人李贺,以其诗作瑰丽的色彩、惊人的想象和独特的幽冷情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为后世瞩目的一页。本文拟对李贺的创作和词之间的关系,作一点粗浅的探索。李贺从来都以诗见称于世,世人因其诗而称之“鬼才”,很少有人论及李贺与词的关系。只有明人许学夷在《诗体明辩》中说:“李贺乐府、七言声调婉媚,亦诗余之渐……”,“李贺古诗或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  相似文献   

10.
李贺不可能参与永贞革新,但通过交游,李贺确实有与闻永贞时事之可能,他的某些诗也确实与顺宗朝政有一定关系,如《马诗》(二十一)。关于李贺诗歌寓意的问题,学术界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平心而论,李贺集中有些诗确实是别有寓意的。李贺毕竟生命短促,阅历有限,不可能指望他所有诗中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寓意  相似文献   

11.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南唐末代帝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学者对于李煜的生平及词的研究既全面又深入,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争论,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版本及生世考辨;词作思想内容之辨析;词艺品评及创作比较、创作分期的讨论;艺术成就及词史地位。对于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再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李煜生平及作品,也能对于围绕该课题的学术发展有一个全景式的观瞻。  相似文献   

13.
李贺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但都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 ,文学史的模式化既方便了李贺研究 ,又制约了李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六朝陶瓷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东晋为分界,其艺术风格在前后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异是由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取向所造成的:三国、西晋时期的陶瓷艺术直接继承的是汉文化因素,即以神学为主要审美取向;东晋、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衔接了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以简约、幽雅,以及瘦骨清像的人物创作形象作为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要揭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7.
李石曾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为了发扬学术、普及文化、改进社会,实现其理想的大同世界,他积极进行各种文化活动。1906年,他发起组织了“世界社”,围绕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等四项事业奋斗了近70年。他创办了中法大学、世界书局、中央研究院等60多项事业,在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石曾一生不蓄私财、为民族和社会奋斗终生,其高风亮节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陈金凤 《南都学坛》2009,29(3):23-28
南北朝争斗初期,何承天立足于刘宋政权的军政现实,汲取前代及当代与北方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撰著《安边论》一文,着重提出和全面阐述了"安边制敌"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刘宋及整个南朝的军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何炳棣先生认为,孔子、老子均在孙武之后,《孙子兵法》是最彻底的行为主义,诸子不过是给行为主义披上不同的外衣。依照何先生的意见,先秦思想史需要改写。事实上,的确存在礼乐文化、孙吴之术、诸子之学三个相互连续的发展阶段。汉代为纠兵法家之偏,才把殷周遗典抬到经的地位,开启了新的经学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李贺和比喻     
李贺的比喻和一般比喻差别很大,他经常颠倒喻词和被喻词之间的关系,给人带来震撼。这种比喻方法,不仅表现了李贺心中万物平等的思想,也展现了迥异现实的另一世界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