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注册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是驰名商标保护立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课题。驰名商标淡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根本特点是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上擅自使用驰名商标所有人的驰名商标,从而降低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和吸引力。从商标混淆理论到联想理论的跨越,是反淡化保护的商标法理论基础。制止搭便车的集体行为出现则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审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由,而从经济学视野审视,则体现为确保外部性利益内在化和商标投资的回收。另外,还可以从商标战略的角度加以认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也存在适当的限制,包括在先使用限制、合理使用限制、保护范围限制、保护时间限制、地域限制等。  相似文献   

2.
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商标所有人商誉是现代商标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商标权是"商誉财产权"。驰名商标的概念实际上对商标"知名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商标在被控侵权的商品或服务领域为相关公众所知,该商标在该领域就是"驰名商标"。商标驰名与否不以是否注册作为确立其保护范围的依据,而是以其商誉所覆盖的领域确定其保护范围。与TRIPS协议一样,我国商标法实际上依然系采用"混淆理论"而非"淡化理论"保护驰名商标。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商标淡化制度的基础上,指出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该商标的行为。该制度已为美国、德国、法国立法以及《巴黎公约》等国际公约所采用,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形势,建议我国商标法采用该种制度,在立法中明确商标淡化的概念并对商标淡化制度作出系统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商标淡化行为是一种减少或削弱驰名商标显著性的侵权行为,以制止混淆为基础的传统商标保护理论对此不但无能为力,反而成为认定该种商标侵权的障碍。加强和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已不容置疑,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层次,扩大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范围,对未注册商标提供反淡化保护以及将其保护延及网络域名等等进一步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代表了良好的信誉和对消费者的特殊吸引力。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搭便车”行为是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具有很多危害性。通过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禁止以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注册,禁止他人将驰名商标作为企业的名称的一部分使用,加强行政执法机构的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可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商标淡化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淡化指商标的显著性特征以及商标的内在价值因他人无正当理由的使用而遭到削弱或降低的现象,有弱化、恶化、退化三种表现形式。虽然存在着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与现代的商标淡化理论的争议,但前者对于不会引起混淆的擅用商标不当获利的“搭便车”现象显然无能为力,无法取代后者。从驰名商标到著名商标,再到声誉商标;从非竞争性的商品与服务到竞争性的商品与服务;从淡化与混淆的分离到二者的有效结合;美、法、欧共体、WTO都有自己独特的实践。切合我国国情,商标反淡化对象应确定为驰名商标;范围只考虑非竞争性的商品与服务;增加商标被淡化为通用名称的救济措施;规定商标的合理使用权。  相似文献   

7.
商标淡化是指非商标权人在非类似商品上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它突破了传统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件.从性质上说,商标淡化既是一种侵权行为,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及一般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驰名商标跨类保护所依据的理论有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二者以保护商标的不同功能为基础,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区间。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没有区分二者的不同有关。混淆保护以混淆可能性来要求商标驰名度,所以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驰名要求,依据混淆理论所获得的驰名商标权利不具有绝对排他的属性。淡化保护对商标驰名度有较高较确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才能享受淡化保护,淡化保护下的驰名商标具有绝对权的性质。只有区分两种保护的不同并明确其适用条件才能理顺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混淆理论通过跨类混淆来达致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联想理论重视商标持有人的利益诉求,强调对驰名商标的"绝对保护"而不论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联想理论不足以独自证成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往往通过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理论和其他理论来为其佐证。中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在联想理论和混淆理论间摇摆不定,导致执法和司法的混乱,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呈现过滥的趋势。搭便车理论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证成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但更优的方式不是通过社会行政和司法力量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而是通过将社会成本转换为私人成本的方式避免联想和淡化,避免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受关注度,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与信誉.在商标战略日益发挥其功效的当下,驰名商标成为了众多侵权者的猎射目标.淡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在司法解释与司法实务已认可淡化的背景下,我国可以通过修正《商标法》个别条款的方式引入淡化理论,并将情节严重的淡化行为犯罪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商标功能的转变,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从混淆保护到淡化保护的过程。淡化理论本身既具有法理学基础,又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加上美国和欧盟在这方面立法上的成功经验,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此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修改中应引入此理论。怛综合分析我国国情及驰名商标认定的现状,《商标法》的宗旨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求,目前引入淡化理论还为时过早,不会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建议此次修改中完善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重点工作还应是进一步加强混淆保护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淡化理论植入做铺垫。  相似文献   

12.
以商标性使用为注册商标侵权(包括混淆侵权和淡化侵权)的先决条件会不适当地限制注册商标权。“商标性使用”的法律概念片面地关注“被诉标志”是否侵犯“注册商标”,而忽视真正的法律问题应是“被诉标识行为”是否侵犯“注册商标权”。而商标正当使用应该着重考察行为的正当性,而不应纠缠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判断混淆或淡化侵权是否成立时,应从被诉标识行为整体(即被诉标志使用的整个具体商业情景)出发,而不应以“商标性使用”作为先决条件,不合理地限制注册商标权。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我国对商标淡化行为的立法现状,指出了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存在的矛盾,从而论证了我国引入商标淡化理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同时,提出我国商标法应当增加关于商标淡化的条款,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增加一般条款,以防止驰名商标被淡化。  相似文献   

14.
著名商标保护的屏障──商标“反淡化”理论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标“反淡化”理论是商标侵权理论之一。在我国虽然存在着不少商标淡化的事例,但却没有相关的“反淡化”立法,对此理论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在借鉴国外“反淡化”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标淡化的概念、种类及在我国进行“反淡化”立法的必要性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驰名商标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在国际和国内逐步完善,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可谓密不透风,但驰名商标在认定和使用中专用权被滥用的现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列举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种种表现的基础上,对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规制从立法和执法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驰名商标是一个事实概念,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应由主张者提供"商标享有的市场声誉",而市场声誉与相关公众的知晓程度并无关联,将其作为主要认定标准将背离其初衷。然而,市场声誉可辅助认定"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可作为驰名商标认定的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17.
域名与驰名商标争议集中表现为将他人的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这是近年来涉及网络发生最突出、类型最新、适用法律最为模糊的一类纠纷。文章首先分析了两者发生争议的原因所在;其次针对如何处理两者的争议,先后介绍了国际社会对域名与驰名商标争议解决机制的探索以及美国对此类争议的解决政策;最后论述了我国目前在既没有具体规范网络域名的专门法律、《商标法》也没有涉及域名与商标冲突问题的状况下,法院处理这类纠纷应当如何适用法律、如何确立域名的注册或使用构成侵害驰名商标权的认定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商标侵权出现了新的形式。一些网络经营者将他人商标尤其是知名商标用作元标记,引起消费者的混淆,以牟取不正当利益。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搜索引擎商标侵权。通过对此类商标侵权的显著性、在先混淆、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及对驰名商标的淡化等方面来说明这种新型的侵权形式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美国、欧盟、台湾等地区的反淡化法等先进理论可以为我国商标法所借鉴,建议在商标法中增加在先混淆和商标淡化理论及合理使用制度,对搜索引擎公司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及在责任判断标准中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以便更好地保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