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不能抹灭的印记,民族精神更是不能被中断、被抛弃的标志,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在《论当代在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曾指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法律具有某个民族所固有的特征,就像他们的语言、风俗和建筑有自己的特征一样.我国也自有反映中华民族所固有特征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的巨大智慧,因此我们不难寻找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较之现代法律文明的特点与契合点,自然也定会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现代法律文明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从仪式出发再回归仪式。仪式以独特的气氛唤起人类整体感性直觉, 它追求西方古典戏剧崇高宏大的审美形式, 营造类似人类原始仪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作家志在借助原始祭仪和宗教的神貌构建集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精神递交仪式,致力铺排个体与文化祖先展开对话的心理、精神场面。“我”贯穿于每一个“找寻”的过程, 演绎个体由放逐走向回归的生命必然、历史必然以至文化必然。仪式是作家从艺术感性走向历史文化理性、挖掘民族集体深层心理即深层文化心理根柢的通途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国启蒙学者中最为激进的社会思想家,卢梭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封建贵族和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他力求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进而暴露“文明社会”建立所依赖的基础——私有和不平等,激励人们按照社会契约精神,建立一个真正伸张人类自由精神的文明社会,从而发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呐喊。他正是这样执着地追求着真正文明社会的到来,也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府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然而,就在这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他越发看清…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遭遇重重灾难,全世界也面临着文化消亡的危机,余秋雨痛感文明易碎,怀有深沉壮烈的使徒情结。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现代内涵,他以多元的思维方式反省民族文化,以宇宙意识、生命意识、个体意识等为文化的精魂与根柢,面向世界和未来,呼唤中华文明的复兴与重塑。其创作中体现出的弘道热情、批判理性、世界情怀、未来视野等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复兴所必需。  相似文献   

6.
在对山水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进行有益探索的过程中 ,余秋雨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理性的审视及关怀。他以前瞻的眼光看取中国文化构建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实际回应了现实社会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历史序幕是但丁拉开的,赋予他勇气和决心的是他对人生的透彻思考.他以人类精冲巨人的坚定和深刻,一脚踏在人类信奉良知、善行的基督精神大船上,一脚踏在人类追求知识、文明的希腊精神大船上,顿费踌躇地倾述了他对人类生存及精神命题的沉思,这沉思的底蕴便凝定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神曲》中.后来的人文主义者勇敢地登上了但丁脚下的希腊精神大船,从而扬起了追求人生享乐、获取的风帆。宗教改革家则登上但丁脚下基督精神的大船,以大无畏的勇气,清理了中世纪教会对基督精神的歪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0.
汪曾棋是一个士大夫式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美好人性的自觉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讴歌决定于他所接受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和内儒外道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使汪曾祺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使他的创作表现为对现实的逃遁.  相似文献   

11.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兴到神会"之"神韵",是王士祯诗文风格之变化.独立取裁王士祯"巴渝诗文"而深究,实属首举,是王士祯研究的丰富,也是巴渝文化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小说独树一帜而自成高格,呈现出鲜明的文本特征。显示出自己区别于理性主义及传统小说的独特个性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作家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内在促发结果。在20世纪末的当代文坛,我们发现郁达夫的灵魂又回到了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3.
提到柏拉图,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理式”。于是,很多人以此推断柏拉图所推崇和关注的只是人的灵魂层面,而贬低人的身体这一层面。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柏拉图虽然重视灵魂的修养和提升,但也没有忽略“灵肉一体”的人的现实,他笔下的身体有束缚灵魂的一面,也有促进灵魂提升的一面。在对话录中,柏拉图对身体的复杂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身体的重视,而且也打开了“人应该如何生活”的窗户,他的理想也许是灵魂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唐德宗在建中三年接受礼仪使颜真卿的建议以关羽配享姜尚;建中年间郢州刺史郎士元游关羽祠,表达了对关羽的钦敬。贞元元年平叛元戎李晟夜梦关羽请求助战;而贞元二年曾任宰相的刑部尚书关播奏请罢祀关羽等诸将;贞元十八年荆南节度使裴均令地方重修玉泉山关羽庙并命董侹撰文。这些事件的汇合使得唐德宗君臣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关羽崇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帝王崇拜关羽的系列中,唐德宗无疑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行山下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为了争取生存权,求得自由解放,因而承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作者赋予悟空的任务是保护唐僧,取经是唐僧的事,因要保护唐僧悟空才踏上西天之路。小说中事实表明,孙悟空保护唐僧并非由于紧箍咒的约束,而是出于一种承诺,因而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历经无数磨难而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一恶一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对灵魂问题有所关注,古希腊哲学家在阐述自己哲学见解的同时也无法回避灵魂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关于灵魂问题的学说后,提出了特色鲜明、更有说服力的灵魂学说。他将灵魂看作是具有诸官能的自然物体的原始实现,为灵魂提供了一种功能主义的解释,从而避免了前人在灵魂问题上陷入的困境,有效地解决了灵魂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愈阳山之贬是其仕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阳山之贬的直接原因是韩愈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太子集团与此事无关,在决定韩愈贬向何处的问题上,时任吏部郎中的韦执谊可能起了作用。至于韩愈在相关诗文中对永贞党人的指斥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申述,则或是出于对仕宦前程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