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期间,十分关注女子问题,特别是女子教育问题.他提出女子要接受教育,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要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他和一批关心女子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才开始有了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女子教育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晚清女子教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女子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晚清女子教育补充和完善了现代教育学制,扩展和丰富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启迪和深化了女子教育思想.表明了重视女子教育、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女子教育体系、确立女子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吉玲 《学术论坛》2001,21(3):94-97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男女平等"的三个递进阶段,完成了由"女性"的性别教育到"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不等于女子教育的实现,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自觉的个人学习,即成年女子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耽于文史,自学自修,从而主动地掌握、不断地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另一种是成年女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学,吟咏唱和,互相切磋,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文学教育活动的成员都得以掌握和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在明清时期,与成年男子的学校文学教育相比较,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它是一种纯粹"兴趣至上"的学习活动,呈现为"快乐学习"的教育情境;它还是一种纯粹审美化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审美活动"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6.
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女子受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根植于他的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殷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185-193
唐代社会前后时期对女子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便是对"贞洁""节烈"操守的日渐推重。唐代女子教育本位仍旧为"德行"教育,经史文化的熏陶仅为教育的表现方式而非主旨,其最终目的仍旧是使女子个体服务于夫家与思想服膺于儒家。以《辩才家教》与《崔氏训女文》为中心的敦煌写卷基本遵循了儒家思想对女子的塑造与规范,对女子的引导更多的是嫁为人妇后在家庭内部的角色担当与人伦关系中的循规蹈矩,注重对女子日常行为的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养成。与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的中原汉地相比,敦煌社会两性关系约束不甚严格与贞节观念相对淡薄是它的地域特性。  相似文献   

8.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教会女校起了开先河的作用。传教士为“宣教”的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创办女子学校,资助女子出国留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在共和政体的支持和自由民主理念的支配下,"德智体美"并重的教育宗旨取代了"良妻贤母"的女子教育宗旨,有力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新文化运动强力宣传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教育方针,营造女性为自身事业、为国家前途接受教育的舆论氛围,促使女子教育宗旨摆脱了由于封建复辟思潮影响而一度向旧传统的回归.日渐扩大的知识女性群体不断呼吁大学开放"女禁",并最终获得社会承认.大学开放"女禁"是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教育权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北方论丛》2002,(6):71-74
近代伊始,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首开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倡导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观念,培养了第一代新式知识女性和妇女运动骨干,推动了中国女界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因而在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