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头—从传说到战国一、包头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唐尧、虞舜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在包头一带生活着的是“荤粥”(又名“獯鬻”,音勋育)人。这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向地域性的部落联盟发展。这些部落联盟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其间出现过许多地域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书里就有黄帝时“北逐荤粥”  相似文献   

2.
图腾与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腾与图腾崇拜陈桂芬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①。马克思在肯定美国伟大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的前提下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人类学家佛莱则(J·G·...  相似文献   

3.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湾居住的诸部落联姻,共同从事原始的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羿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史前部落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应是人类社会永恒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历代中央王朝对这片地区不断进行开拓和经营,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加强了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一、夏、商、周王朝以及秦、楚两国对西南地区的征伐与统治 很早以前,西南地区的远古氏族部落与中原的原始文化就存在某种联系和相互影响。黄河中下游流域进入阶级社会后,西南地区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但中原的部落奴隶制国家和此后的三代王朝先后与西南某些地区的部落,某些民族或国邑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关系。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中原统治者的势力即已到达西南,并进行统辖。如,巴蜀境域的“华阳之址,梁岷之域”,“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又如,黄帝下属的一些部落,在其首领昌意的率领下,从黄河中上游流域南迁到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金沙江),还“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使蜀境的原始民族中渗入了中原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6.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从古代起,他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以广西地区为主要活动中心的两广地区。它是由许多部落或氏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宋代开始有“壮”的称谓。根据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考古资料,壮族和汉族在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特别在秦汉以后,大批汉族人民迁来广西地区居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两族人民一起共  相似文献   

8.
“图腾”始见于朗格的《印第安旅行记》。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说:“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法国涂尔干(E·Durkhein)说:“一大群人,彼此都认为有亲属关系,但这个亲属关系,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认在一个特别的记号范围内,这个记号,便是图腾”。朱天顺说:“图腾崇拜实际是自然崇拜或动物崇拜与鬼魂  相似文献   

9.
再论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兼与那木吉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夏季,名为《狼图腾》的小说宣称:“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重弹这样的论调,极力鼓吹“狼的精神”。其实,蒙古先民是以“鹿”为图腾,“狼”并不是蒙古民族的图腾。况且,各民族的图腾并不代表该民族的性格和强弱。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用来作图腾的往往是最卑微的动物。图腾乃是氏族、婚姻集团的标志,它首先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仔细考察中国自夏朝以至清朝各朝名称之由来 ,大体有两种情况 :由夏至宋均以其第一代帝王的发祥地、分封地或封爵地为其名号 ,元、明、清三代则从政治学意义上命名。以下对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命名的由来做简要的介绍。夏朝 :公元前 2 0 70年~公元前 1 60 0年。其活动的主要地域在黄河中下游 ,即古代称之为“夏”部落联盟的地区。商朝 :“商”本为部落名 ,约公元前 1 6世纪时 ,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灭掉夏朝 ,建立了以自己部落名命名的商朝。周朝 :周的先祖古公父由 (今陕西旬邑 )迁至岐 (今陕西岐县 ) ,始称自己的部落为“周”。公元前 1 0…  相似文献   

11.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12.
“蒙古”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蒙古族之先民,从成吉思汗上溯至祖孛儿帖赤那,共23世,约500年,相当于公元7世纪左右.蒙古族起初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后向西发展到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刺河(今土拉河)三河上源和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以东一带草原上.到12世纪,已经形成称为蒙古人的部落近30个,组成部落集团.  相似文献   

13.
对“部族”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存在这样两种理解:其一是依据《辽史》“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认为部族即是部落、氏族的全称和通称。其二是自从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学习和研究民族学以来,特别是在翻译并引进斯大林民族理论之后,部族成为一个专指不同于氏族部落、又不同于民族的地缘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近年来,民族学界的学者们讨论中提到或使用的都是以上列举的第二种涵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维吾尔人的祖先所劳动和生息的广大中亚细亚地区,就是东西方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枢纽地区;加之,在这一地区,至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公元以后的极漫长的时期内,都有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同突兰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毗邻交错而居;再者,维吾尔民族在其漫长曲折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经过了自己独特的族体的、语言的、地域的以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层次繁复的变迁,从而在维吾尔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素质。维吾尔文化之突兰一雅利安(Turanian-Arian)复合特性,就是来源于其民族族体过程中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5.
<正>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据考古发现,早在二万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青海柴达木一带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据今六、七千年的中石器时代,青海黄河河曲一带居住着一些氏族和部落。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3600),相当于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距今约3185——2640年)等,在河湟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分属马家窑等文化遗存的青海彩陶文化,以器物精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7.
周族先民图腾崇拜考辨——兼说黄帝族、夏族的图腾信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亲属。它“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某个氏族崇拜某一图腾(多数为动物,少数为植物或自然物),即自认是这个图腾的嫡系裔孙,对之诚惶诚恐,顶礼膜拜。这种古老的风习,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中国上古亦如是。杰出的美国民族学家摩  相似文献   

18.
乌孙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公元前2——1世纪兴起于我国的西北部。其事迹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及后《汉书·西域传》列有“乌孙国”专条。它原先游牧于祁连、敦煌之间(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一个以狼为图腾①的部落。《史记·大宛列传》载它的早期事迹说: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生(而)弃于野,乌(鸦)衔肉飞其上,狼往乳之。”在难兜靡为首领时,因被邻近的(即与乌孙共同游牧于祁连、敦煌之间的)月氏族进攻,难兜靡被杀,牧地被侵占,部落四散,人民逃往匈奴,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即昆莫)刚刚诞生,他的傅父布就翕侯(布就是名,翕侯是官号)抱他逃至匈奴,为单于所  相似文献   

19.
“血亲复仇”是氏族社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现为:当某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成员伤害时,受害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认为是对其整体的侵犯和伤害,并对肇事者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的报复行动,以求获得相应的报偿。这种报复常常由血腥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氏族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同时,“血亲复仇”也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俗沿袭下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证明,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处于氏族社会这一发展阶段时都曾有过“血亲复仇”;同时学者们还发现,即使在本世纪,仍处于氏族社会的民族依然保留复仇的观念,遵守这一习俗。血亲复仇的具体方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点,但这一社会现象和习俗却是世界性的。它在整个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到军事民主制都是十分盛行的,是原始战争的重要原因,血亲复仇战争是群体性的,大规模的,野蛮,残酷,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氏族社会晚期即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它逐渐转变为同态复仇、以赎金赔偿代替大规模的血腥仇杀。此后,尽管大规模的血亲复仇不再那么盛行,但作为一种观念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0.
远古时期,氏族部落酋长的名字往往与该部落所崇拜的图腾物有关.通过语源学的分析,我们发现商民族先公的称名大多与太阳崇拜有关.其中商先公远祖称名直接取义于太阳循环及其光芒,而商族先公的近祖称名则为一年十个时段的远古太阳历的反映.通过这些深层次文化内因的揭示,有助于我们对商民族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