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浅谈凝聚力工程与社区建设王慎非社区建设作为贯彻城区工作指导思想,创建文明城区的有效途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在实践中具体体现、去年以来,杭州市下城区根据城币社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贯彻雷洁琼副委...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11,(3):65-F0003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办院方针,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服务理念,设立音乐治疗室、多媒体语音室、  相似文献   

3.
王东鹏 《社会福利》2011,(6):40-41,1
陕西宝鸡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民政部确定的第一批"蓝天计划"项目,于2010年5月建成使用。全院占地6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设置床位400张,承担着全市孤儿、弃婴的收养、管护、医疗、康复和教育等职能。作为一个新建儿童福利院,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理念,坚持"完善功能、规范管理、真情奉献、争创一流"的办院宗旨  相似文献   

4.
否定之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这种解决是在对以往一切发展优秀成果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双重"否定之否定"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潘海军 《社科纵横》2011,26(7):95-98
张爱玲的美学世界在"解构"情感,一切都打上了"虚无"的色调;而艾米丽.勃朗特却是"美"的建构者,纵然面对苦难与深渊,也要"信"与"望"。论文重在思考两位作家审美旨趣不同的根源所在,并指出文学价值的超越之处在于对确定性价值的肯定与否,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了两位作家文学观上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那样的人"多数有着清晰的行为目标,并且愿意尽一切努力向着这个目标挺进,不受旁枝末节的阻碍。在目标至上、强调个性的现代社会,这简直称得上是美德。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建设阶段,内涵建设的核心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这种做法必将使高职院校由"正规高校"滑向"就业培训班"的边缘,将有逐渐丧失高等教育属性的危险。加强标准建设,强化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创建示范院校,突出建设院校的"示范性";推进教学改革,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金元 《社会工作》2011,(18):84-86
"老有所养"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老有所养"民生建设目标包含养老社会保障与养老社会服务建设两方面。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以及实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构与服务开展,均离不开具有社会工作视角、专业方法与服务理念专业队伍支持和协助。"老有所养"民生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参与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2,(4):15-15
之一:实施"农村幸福"工程,补齐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的"短板"。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用为本、尽力而为"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的闲置校舍、庭院、厂房等资源,采取"三种模式"建设农村幸福院。集体经济较好的村采用"福利型"养老,由村集体出资兴办养老事业.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2,(4):4-4
为贯彻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启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向全国推广河北建设"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民政部于2012年3月29日在河北邯郸市隆重召开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创新》2010,4(4):126-12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就必须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孝文化进行分析,使孝道回归家庭伦理范围,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3,29(3):22-26
在儒释道多元文化对话中,道教通过理性与信仰并用,把儒家意识形态化的孝道伦理体系转化为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总结,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孝道之生命关怀意识,并运用神学伦理进行自我约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关系的贯通;通过注重戒律的构建、信念的支撑和德性的培育,促进孝道伦理的普遍化认同与实践。道教的这些经验,为当前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王正 《唐都学刊》2013,29(1):53-58
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个人格形象完整的人,他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首先是父子关系的问题,舜的父亲因为偏爱不是个慈父,但舜秉承着父子天性的认识,以不变的孝心来对待父亲,最终得以处理好父子关系。而兄弟之间因为出现了继承权之争,即利益问题,所以舜的弟弟象一直想杀死舜,但舜坚持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始终以让的美德来感化兄弟。舜对于夫妻关系,认识到其中的异姓和异性问题,因此"内行弥谨",谨慎地与妻子相处,最终得以使家庭和睦。  相似文献   

14.
China’s aging society and the family-based model of basic aged care determine that children’s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majori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Existing theories indicate that in this era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filial piety have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the parent-child 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duty to obey their parents to a dual mode in which family love coexists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elder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of 2006, we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connect with various types of fil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our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show that on average,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which emphasizes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duty, increases children’s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while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tressing family love and generational equa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emotion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shows that neith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indicates that the link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more significant among younger groups. In addition, for males,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相似文献   

15.
高族 《学术交流》2004,(12):123-126
通过调查发现,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哈尔滨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积极践行做人之本、弘扬传统美德、社会责任感增强、道德实践日益活跃占据主流。但是,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也面临着价值与利益的双重挑战。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道德实践资源短缺在制约道德水准的整体提升。鉴于此,应通过加强心理辅导、优化成长环境、对中学共青团工作创新等途径,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对少数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16.
翟学伟 《社会》2019,39(5):127-161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17.
潘剑锋 《学术交流》2007,2(4):149-153
传统孝道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养老思想,是我国传统养老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行为规范。它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解决了中国历史上的养老难题。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腐朽的一面。今天,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传统孝道中养老思想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传统孝道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上的功能和作用,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孝意识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孝文化随着家庭养老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人为,为人”的孝文化,始终与家庭养老相生相随,形成“我的大脑”与“我的身体”的“本原”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秦鹏飞 《社会》2023,43(1):84-108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儒家九族制度的建构逻辑。九族制度是儒学经典记载的亲属制度,也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它确立了一个以己为中心、逐渐外推的亲属圈子,并规定了一个人亲缘关系的范围。《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本文将对这句经文的解释和梳理为核心,讨论“九族”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以“父—子”这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基础,以“亲亲之杀”为核心原理,以“上杀”“下杀”“旁杀”为基本路径。此外,本文也对九族制度下“家”的基本形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