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在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个人信用数据被不当使用、侵害个人权益的现象较为严重,而目前我国尚无较全面的保护体系。个人信用数据法律保护以征信正当性、隐私权之证成性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有限性为价值理念支撑。在探究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相应具体法律规则设定呼之欲出,设置旨在保护被征信人的信用数据支配权、知情权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等规则尤为重要,同时应当规定信用征信机构以及信用数据使用者履行相应义务、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2.
郑曦  杨宇轩 《阅江学刊》2023,(5):76-84+170-171
随着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暴犯罪日益频发,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害人难以通过自诉程序达到理想的追诉效果,故需建立严重网暴犯罪自诉转公诉通道。自诉转公诉程序以解决被害人告诉不力、取证困难等问题为导向,以诉权转移为方式,其目的在于兼顾社会整体利益和诉讼参与人个人权益。在自诉转公诉程序衔接中,应充分保障被害人权利,明确规定网暴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定量标准,要求司法机关将程序转换事实充分告知被害人并听取意见,赋予被害人程序复议权。在转化为公诉程序后,应保障被害人公诉程序参与权、实体处分权和量刑建议权。在案件执行程序中,落实刑罚执行制度保护被害人的获得赔偿权,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保护被害人遗忘权。  相似文献   

3.
低保公示制度可能导致权益纠纷。从法律上讲,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意为外人所知的事情。私人活动、个人信息都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本位的观点下,国家对于个别公民或团体的特殊需要反应迟钝或力不从心会造就公民的消极与被动;这拉开了政治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缺少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同时,也会造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疏远。作为一个中介性的机制,结社组织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国家决策的渠道。人们既可以在结社团体中找到情感上的认同,也通过这些团体传达、争取其个人的权益;而且个人在结社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学习,能够培养其作为公民的公共精神。通过结社组织,个人发挥了他的自主性,学习到民主生活的基本品德,而社会则同时获得了内在的凝聚力,不至于因为私人利益的竞争而分裂。  相似文献   

5.
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本质是为信用市场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以促进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和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达国家的社会征信体系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公共模式和私营模式。我国现时构建征信体系主要采取公共模式向私营模式过渡的发展思路,即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设立区域性的资信公司,这种发展思路将导致政府职能和角色的错位。因为信用信息服务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对其管理和发展应遵循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原则,政府不宜过分参与,更不可直接投资,否则容易导致政府变相开展商业化运作,对私营资信公司有失公平,不利于市场主导型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资信公司立业之本是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独立、公正、客观地以第三者身份提供信用产品或服务。这就决定了其举办者不应是政府机构或在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利益团体。如果政府直接从事征信业务,即是以自己的信用做"隐性"担保,与建立征信体系的初衷相悖。政府的角色定位在于征信体系的模式选择和政策导向,以"协调者"和"监管人"的身份组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6.
低保公示制度可能导致权益纠纷。从法律上讲,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意为外入所知的事情。私人活动、个人信息都属于隐私范围。贫困反映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属于个人信息的一种,可以视之为隐私。实施低保公示制度,将贫困家庭的收入情况进行公布,在接受社会对低保工作监督的同时,可能造成个别群众对贫困家庭的歧视,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可能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低保公示制度在保障贫困群众生活权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贫困家庭的隐私,可能导致权益纠纷。  相似文献   

7.
论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确立了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的两个前提。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各自地位问题,认为个人较之社会更根本;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及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调节二者关系的原则——公正原则,它要求有利于维护并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既保障双方的权利,同时又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它的具体内涵是义务与权利相一致。公正原则对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应作为个人发展条件的真实集体,而不是作为个人枷锁的虚幻集体,社会要求个人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治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东 《学术交流》2004,(2):85-89
"家族理性"是以家族及其事业的整体荣誉、整体利益最大化和稳定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而支配人去思考、推理、判断、行事的心理认知结构。家族理性与个人理性、集体理性不同,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对个人理性的超越。中国社会家族企业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产权问题、信用问题、治理结构等,运用家族理性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  相似文献   

10.
梁涛  张健雅 《社科纵横》2011,26(7):31-34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加深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文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的信用信息渠道少是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考虑到我国金融消费者所处环境特殊性,笔者提议由建立专门针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征信系统着手,逐步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83条关于债权让与的规定对加速经济流转的意义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由于该条只规定了债务人的抵销权,从而使善意受让人的利益暴露在法律保护之外,为弥补这一立法漏洞,作者建议赋予善意受让人撤销权和赔偿请求权,以求民商法在衡平各方当事人利益上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经济下滑,企业倒闭、裁员、欠薪、断保甚至雇主欠薪逃匿等问题不断发生。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远胜于对企业的影响。在危机应对中,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关系到我国劳动关系能否和谐稳定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依据国家统一立法,贯彻劳动法倾斜保护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推进劳资协商对话机制,使之成为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姜世波 《学习与探索》2005,8(6):108-112
主权原则是国际私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国际私法中长期以来都存在国家利益优先的倾向,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传统国际私法中的主权观已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民商事交往蓬勃发展的现实。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法律文明的趋同化,由此伴随着全球共同利益的产生。国际私法作为处理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法律部门,必须对这种国际社会利益做出反应,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作为追求正义价值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4.
魏万青  高伟 《社会》2019,39(2):160-185
移民研究文献强调同乡网络是移民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保护移民权益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劳工研究文献则强调同乡网络对移民权益的剥夺作用。本文基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采取倾向值匹配方法克服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分析了“雇主-工人同乡”关系对农民工权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这种同乡网络对农民工人身权利等底线权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但与更多的超时加班以及不符合最低工资标准等状况联系在一起,阻碍了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实现,(3)与此同时,这种同乡关系对农民工社保福利等发展型权益的实现影响也不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同乡网络等社会资本的作用与限度,提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与工会组织建设,以及农民工个体尽快脱离原始型社会资本,构建跨越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农民权益得失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英  田光 《学术交流》2007,(4):111-114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对城市化涉及的核心群体——农民权益的“得”与“失”是不容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化中,农民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其“失”甚至可能更重于“得”。城市化的社会经济特点、强势群体的掠夺以及政府利益介入、农民自身的缺失等都有可能成为农民权益“失”的原因。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与农民受益的一致性,并通过立法规范土地利益的分配制度,进而提高农村的聚集效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等是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对于公民的财产权利甚至整个法权具有重要意义。近代民法一直强调所有权行使的绝对自由,忽略了所有权应该受到的社会公益限制,其结果是使自由走向了反面。为克服所有权绝对自由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民法开始由权利本位转向社会本位,逐步形成了所有权的社会化思潮,强调所有权的行使应该以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为前提。但是由于社会公益的概念比较宽泛,范围难以确定,为了防止有人以公益之名谋私益之实,应该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确立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以解决因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产生的争议,寻求社会公益与个人私益的平衡,维护公民个人的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7.
信用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诚信道德是信用意识培养的核心。当前 ,我国社会信用缺失是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一个挑战。鉴于此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应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法规、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政府行为、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等一系列措施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基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大钧  杨峰 《求是学刊》2001,28(2):68-71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保护第三人利益的传统做法是采用善意取得制度 ,但在某些情况下善意取得制度存有缺陷 ,对保护第三人利益不够充分。物权行为理论在保护第三人利益方面则较善意取得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建立以物权行为理论为主、善意取得制度为辅的理论模式 ,这将能充分地保护第三人利益 ,并由此产生了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敬奎 《求是学刊》2005,32(3):83-88
阶级性不是法的唯一属性,以权利为核心重构现代法理念,将成为现代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权利和义务(权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必须坚持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内涵着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和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已经由权利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西方社会正在由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过渡到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契合,当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权利发生冲突时,社会权利应优先于个人权利。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应该坚持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会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公共权力能否干涉弱势群体的权利?救助弱势群体是否只是社会的责任?在宪政法治条件下是否需要法制强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时代背景,正确处理弱势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弱势群体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自我救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宪政法治与法制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