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林坤 《社科纵横》2011,(11):81-82,9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民意病毒"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在继续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这种以表达权的滥用为内核,以将恶意的个人意见转化成"群体真理"为外观的"民意病毒",各级政府要想理性地引导网络民意,就必须取得网络民意的引导权,从而使网络民意成为一股激浊扬清的"激流"。  相似文献   

2.
黄鸿春 《社科纵横》2005,20(4):139-140
“天人合一”观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领域呈现着重实用、善综合,主客体混融一体的思维特点。在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科技思想理论始终被制约在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藩篱内,从而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培培 《社科纵横》2011,(8):115-117
"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孙全胜 《创新》2011,5(2):26-28,126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而提出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是针对近代理性行而上学而提出的,它认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包含着"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两层含义。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与马克思早期实践观存在诸多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史婷婷 《社科纵横》2011,26(1):91-93
超越意识是道家文化的主旋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现实人生的黑暗、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此作为其超越历程的起点。并借助于一种独特的反向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绝对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道"的境界。这一超越历程的完成,表明道家哲学是一种不离自我又超越自我,不离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并由此昭示了中国哲学是一种主张自我超越的人学形而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南台湾儿童影戏的校园传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琪瑛 《创新》2009,3(7):17-20
我国皮影戏在2005年正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后得到了具体保护。但在保护民间皮影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开辟一条能让影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南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以一种适时、适人、适地的"三适性传承模式"有效地将学校、儿童、皮影文化区共同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民俗应用场域,20多年来不断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皮影,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皮影。  相似文献   

8.
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须处理好五个关系之一: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特色结合的关系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儿童福利发展原则和理念的引进、吸收和融入,也离不开海外国家和地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但是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历程和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不能轻易合弃的。儿童福利从"维权"到"增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个中国"认同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最高形式。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的今天,这一认同依然面临着台湾与大陆一百多年的政治困境和历史包袱。只有真正对两岸历史进行纵向分析,走出"一个中国"认同面临的政治困境,卸下并解开历史包袱,才能对当前"一个中国"认同在台湾地区的增进有所助益,为更加实事求是的对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1,26(2):122-125
荀子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立场,事实是客观存在,价值是主观判断,这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二者之间不具有逻辑上的推导关系,价值不能由事实演绎出来。他力主"天人之分",其天人观折射到人性问题上,必然演绎出"性伪之分","人之性"属事实领域,"人之道"属价值领域,"人之道"并非源自天命,需要一番艰苦的化性的"伪"的功夫。所以,善恶在"伪"非"性"。  相似文献   

11.
戚桂锋 《社科纵横》2009,(7):108-110,133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考察分析,深刻揭示了其资本主义辩护性的意识形态本质。认为其一贯秉承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立场是反社会主义的;它的"物化思维",似"自然化"的倾向遮蔽着人们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所谓"价值中立","客观性"的虚假性;"科学"幌子下的非科学性以及形而上学的"正义"、"公平"观念的虚伪性、欺骗性。指出了它对人们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的极大影响。阐述了当下在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中深化对"两个必然"的认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儿童福利工作机构,2011年1月18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原中国收养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人员编制,拓展延伸业务职能,将中国收养中心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相似文献   

13.
陈静 《社会福利》2008,(2):43-43
孤残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成长,保障和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德智体等方面需求,使他们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讨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方向,提升儿童福利院的“文化”素养,把传统的养育看护发展成为集养护、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民政部启动了“蓝天计划”,为全国的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加强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2):97-101
河南作家作品聚焦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原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各种冲突对农民精神嬗变的重大的影响:虽然国家的意识形态以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影响着乡村生活,但是河南农村千百年来积淀出来的人情、文化形态、思维方式是全面渗透性的,中原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在现代转型期间,农民的传统文化人格不可避免地发生裂变,其生存观、政治观、伦理道德观等都体现出了与此之前不同的样貌,但当传统文化观与国家政策相互抵牾时,由传统文化与农村舆论构制而成的中原农村文化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在"三农"建设中,应该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认识到在外来文化转化和移植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中介和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宝坤 《唐都学刊》2012,28(4):38-41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程玲  肖桂春 《社会工作》2024,(1):62-79+161-162
儿童权利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中心。然而,儿童权利观偏移现象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时有发生。本文借助儿童权利观这一视角,参与观察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并深度访谈相关儿童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利观偏移表现为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懂事”与“不懂事”的话语论述评价儿童,服务流程中儿童参与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主义行动倾向。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的多元儿童观的交互影响以及“权威—服从”式教育惯习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塑造。这最终导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丧失“社会性”,效果适得其反。为此,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儿童权利理性的策略是健全儿童权利观培训,强化督导监督职责,拓展儿童参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倡导。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Abstract:
In the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Confucians and scholars of Tao all regard"Tao" as the ultimate goal,which they are seeking and longing for.However,the former’s "Tao" is a combination of "Heaven’s Way" and "Deceased Kings’ Way",which is a typical faith of respect for the God of the "religious teaching" while the latter’s "Tao" shows something beyond the reality,which is a typical metaphysical ideal.Nevertheless,the "Tao" that they both worship ha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ech".The "Tao"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society shows a return to an ideal society: "a small country with a few inhabitants"of Lao Tzu and "utopia" of Confucius seem to have no difference in essence.As for governance of the ideal society,Confucius and Lao Tzu both advocate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of "ruling by inactivity".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s their attitude toward "ritual":Confucians respect and try to keep the ritual,while scholars of Tao prefer to destroy it.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万钟 《社科纵横》2010,25(12):137-140,148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由于"灌输式"教学法的独霸天下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认为,现代高校素质教育观,就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和培养;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本文就此对"问题教学法"在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具体要求及正在或将要取得的良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鲁渊 《社科纵横》2009,(7):127-129
回文诗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密切,《周易》"阴阳变易"的宇宙观,古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都在回文诗中有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