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境遇下展开的.在此双重境遇下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思想文化交互激荡的局面.理论理性层面的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共生与杂生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共生与杂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实践理性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只有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方面进行把握.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李存山 《求是学刊》2002,29(1):21-25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 ,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波 《学术交流》2003,1(7):110-113
对文化交流冲突的不同观念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学理论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 ,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人类共同体价值的一致性与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的总特征。这种世界文化的生成表现为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人类价值的引导下的多元互动的过程。也正是在世界文化这一视点上 ,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化论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马汉广 《求是学刊》2013,40(2):115-123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已不同于歌德和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它既包含有那种世界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同时又是一种消解中心、多元并存,以全球化眼光看待本土经验的文学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场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大合唱,也是一场文化战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历史领域的社会科学家就已经对现代化理论以及某些被发展起来的相关理论视角提出了批判性评价。同时,人们在文化对集体性的人类实践的影响力方面存在着广泛的研究旨趣,强调了以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力,揭示了关于人类议事日程的多种解释的存在。最近关于多元现代性的话语主要是由这两种智识倾向形成的。尤其是,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的现代性表象进行历史和比较解释的提议,文明分析在“多元现代性”理论中重新获得了某种重要意义。尽管这个领域的学者们已经广泛地认识到多元现代性在解释当代现代性现象中可能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也发现存在着理论上和经验上互相质疑的不同探讨。在这篇论文中,我试图通过对现代性和多元现代性叙事中的三个要素的强调来揭示这种智识上的张力:现代性的行动者和主体;认识历史时间的时刻;现代性获得历史真实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生成、动态发展的进程。人类正在不断地跨越时间和空间等天然障碍,跨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交流与沟通,正在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过程中,它将改变文化生存、发展的时空图景,推进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并导致矛盾、冲突和对抗的经常化、明朗化。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视角看,应该融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于一体,追求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整体发展时代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性是人类文化的精神血脉,但以物质、工具、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性实践导致了文化被切割成碎片,肢解了文化的整体性.因此,文化哲学在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探寻中关注完整的生命存在方式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塑造,致力于通过文化的整体性价值来表达人类理想.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为重建文化整体性提供了契机.文化全球化所呼唤的文化创新主要包含全球文化一体化、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个体与类的统一这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来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矛盾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化的。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主要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与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话语:文化哲学的兴起彰显了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一种  相似文献   

14.
近来由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进步和世界文化多样化入侵,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重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继清末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再度兴起,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刻的危机意识。再度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启迪我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并带给我们一种返归内质、开放融摄的文化建构方式。文化保守主义是保守更是创新,它将促进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来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矛盾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化的。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主要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与战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时代转换,"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语境.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文化交流与冲突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样态的发展特点.可以预见,伴随着冲突与融合的不断扩大,法律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文化全球化本质上并非生成一种普适的法律文化,而是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趋同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保持民族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正确处理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域法律文化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丁志刚  赵春生 《创新》2007,1(5):11-1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带来资本、货物、服务、人员在国际范围内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出了融合和冲突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取向,西方文化借助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借以广泛传播,处于全球化劣势中的后发展国家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同时,又面临着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客观性的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有着在“中心-边缘”图式中延续和扩张的可能,但就后工业化这一特殊背景下特定内涵的历史过程而言,全球化不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开放和扩张的延续,而是一种需要突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与目标的达成,包括近代以来人类交往的形式、范围、内容走向融合的过程,也是走向后工业文明发展中世界交往的新形式,它的功能在于把全球联系为一个互动合作的整体,是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更是全球化背景中试图摆脱边缘位置的国家必须进行的行政创新:变革已有的“中心-边缘”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9.
韩月香 《探求》2006,(5):32-35,48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使国家政治与经济、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世界政治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面对这一新变化,学者们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国际政治新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提出了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案,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所有的理论中,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并由此构建世界政治制度的新理论,是一条更为可行、有效的路径。“和而不同”原则、文化多元原则才有可能把我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