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争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和平也就成了人类的最高理想。如果说,每一次战争劫难过后,都会燃起人们更强烈的对持久和平的渴望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更使得渴望和平的人们痛定思痛,而和平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而诞生。2005年3月由南京大学举办的“人类历史上的对抗、冲突与化解”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从此次会议论文中精选4篇,在“当代西方研究:和平与冲突问题”专栏中发表。第一篇论文是国际和平学研究泰斗约翰·加尔通教授的…  相似文献   

2.
卢风 《河北学刊》2003,23(5):29-32
关于文明对话或文化对话的问题 ,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社会 (或者用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家罗尔斯的术语来说“世界社会”[worldsociety])最为紧迫的中心课题之一。十年前 ,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 ,一时间让国际学术界失去平静 ,各种见解聚讼于斯。与此同时 ,政治家们也开始寻求“后冷战时代”料理国际关系的各种替代性方案 ,诸如所谓“第三条道路”、“后殖民政治”、“世界多极化”、“政治区域化或集团化” ,等等。“冷战时代”,东西方阵营两极对峙的政治张力曾经支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但随着这一张力的消失 ,国际政治秩序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平衡 ,各种政治力量开始了新一轮“华山论剑” ,强大的美国开始纵横江湖 ,仿佛失去了对手 ,“天下第一剑”的心理滋长了“孤独求败”的傲慢心态。于是 ,国际政治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 :失去力量制衡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失去重建秩序的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罗尔斯所吁求的“公平的正义”。即使我们不计长期僵持不下的阿以冲突 ,仅仅是最近二十多年间 ,两伊战争 ,解放科威特 ,轰炸科索沃 ,“9·11”恐怖事件 ,直至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 ,已经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足够热闹了。这是怎么  相似文献   

3.
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分析: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之间潘伟杰胡华忠反观西方政治哲学2500余年的发展史,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冲突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中心脉络。政治哲学的逻辑冲突是社会混乱和冲突的反映,因为:“创立政治理论的兴趣的特殊之处在于想使人们采取行...  相似文献   

4.
国际冲突研究的误区:"人道主义危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热点地区冲突变得突出有三方面原因:(1)国际社会希望寻求冲突的缓和与解决,以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的更迅速增长;(2)由于地区间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因而使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发生的冲突,对国际社会变得特别敏感;(3)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制性地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所谓的“人权”与“民主”,使旧的冲突没有解决,新的冲突却更多地出现,种族、民族与宗教冲突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困挠。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国际社会对这些冲突曾有一定的共识,促成了联合国史无前例的维和行动。但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合理性到工具合理性──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分析潘伟杰,胡华忠反观西方政治哲学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史,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冲突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中心脉络。当然政治哲学的逻辑冲突是社会混乱和冲突的反映,因为:“创立政治理论的兴趣的特殊之处在于想使人们...  相似文献   

6.
关于时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超出邓小平同志的基本判断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 ,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并没有成为现时代的主题 ,而只能是现今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在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事实上 ,冷战后的人类历史只是进入了资本运动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下的 ,并在历史中已被反复表现出来的战争与和平的“间歇”期。至于这一时期能持续多久 ,这取决于现实提供给我们的真实的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但从历史的经验看 ,这次历史留给人类的和平“间歇”时期 ,恐怕是非常有限的。目前的问题在于 ,即使是邓小平同志在 80年代初发现并及时抓住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本世纪结束的时候也正在减少 ,对此我们应及时警觉 ,以免因对时代判断错误而产生决策失误 ,并由此再次拖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单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战争或宗教冲突。佛教与道教在一个政治原则下和谐相处,建构了所谓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和谐模式。这一历史特征,贯穿在中国唐宋及其后各个历史时代。与此同时,被普遍认同的儒家伦理实现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功能整合,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和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钟声,依然回荡在我们这个灿烂星球的寥廓上空。怀着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人类跨入一个崭新的百年。然而,几个月来的世界局势提醒我们,强权的追求者并没有偃旗息鼓,而大有变本加厉之势;真正的、持久的和平不会自己到来,需要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去创造和捍卫。“撞机事件”的制造者、对台武器出售者、和的痴情者、“京都议定书”的背叛者,面对正义的谴责声和反对声,依然霸气十TMDNMD足、我行我素。这到底为何,发人深省。世纪初,列宁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后做出这样的判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然引起革命;世2020…  相似文献   

9.
达文 《社会科学》2002,(12):73-75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 0世纪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忧虑与激情同在 ,悲观与乐观共存———战争与和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变革与转型、科技革命与后工业社会、文化守成与冲突、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等等概念、具像交织在一起 ,伴随着整整一个世纪。这一切改变了人类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价值与价值观念。 2 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就处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2 0世纪 ,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冲突下 ,中国经历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变革———战争的和非战争的 ,最终选择了…  相似文献   

10.
彭树智 《人文杂志》2003,(4):118-121
一当我审读《中东国家通史·也门卷》之时 ,正是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倒萨”战争激烈进行之际。海湾地区正成为世界上的最热点 ,和它最临近的也门 ,必然受到直接的影响。最近 ,战争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战火不断 ,自然使人联想起文明交往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上海《探索与争鸣》2 0 0 3年第 3期刊登了该刊特约记者巨永明对我的一篇访谈录 ,题目是《从“文明交往论”看中东冲突问题》。其中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我在回答时 ,除了一般地从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石油、地缘诸因素分析之外 ,主要从人类文明交往中的战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1.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要看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真正目的,必须分析科索沃战争的政治图谋和经济动因。一、“人权”和“民族”问题只是掩盖科索沃战争政治图谋和经济动因的假面具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夕,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巴尔干地区风云突变,科索沃问题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仅在“人权”和“民族”问题的幌子下蓄意制造了轰炸南联盟的人间灾难和民族厄运,而且捍然发动了对我国驻南使馆的导弹袭击。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烽火,对于…  相似文献   

12.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最理想之境,不是在全球传播战争和冲突的价值理念,而是努力化解各冲突方之戾气,建构和平之舆论环境。重构和平传播理念,无论是个体、媒体还是社会组织要充分传播和平的正能量,这是解决人类心灵的困境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坤  贾孔会 《理论界》2009,(4):143-145
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博弈。战争需要付出军事代价,和平需要政治妥协。很显然,和平比战争更能够同时带给双方最大的好处,遗憾的是双方都没有选择可以看见结果的和平,而是选择了难以预测结果的战争。通过借用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重庆谈判中双方的政治角逐,我们可以直观地洞察这一历史遗憾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拉克战争出人意料地结束了。战争没有像许多专家所预想的那样 ,有伊拉克方面激烈顽强的抵抗和美英联军攻打重点设防城市时的重大人员伤亡。相反 ,被看做伊拉克政权最后希望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等主力 ,未见有哪怕一点像样的有组织反攻便不战自溃 ,留给人们诸多悬念。殊不知 ,这一切都是美英联军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政治攻势的结果。此次战争美英联军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包装” ,以“硬的”震慑 ,“软的”攻心 ,并辅以凌厉的新闻战 ,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配合 ,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的双赢战。因此 ,透过伊拉克战争 ,我们不仅应该作军事上的总结 ,也应该做政治层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国际和平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但国际和平不是自发实现的.人类一直在探求有关如何建立稳定的战争预防机制的问题.战争的本质与冲突的诱发机制恰恰构成了一个基础性的命题.本文阐述和比较了三种战争观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最能从本质上理解战争.因此,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框架内,整合其他战争观有价值的成分,以更好地理解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术界相信,“进步”的社会史观、西方经济学关于“相互依存”和国际“共同利益”的论述,共同构成了威尔逊国际和平合作思想的理论源头。世纪之交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威尔逊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危险”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从时代变化造就的相互依存趋势和战争的无限化趋势中,威尔逊否定了把战争和冲突视为国际社会常态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通过大国和平合作实现全球扩张的美国新扩张主义理想。威尔逊的国际和平合作理想本质上是美国相对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反映,但客观上体现了世界的变化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相对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王理万 《理论界》2013,(12):97-101
一国宪法为战争的发动、和平的维持预设了基本条件和制度,在中国宪法中也规定了多项战争规范。事实上,中国历部宪法文本勾画了战争与制宪的关系:即制宪作为战争的结果和目的,而战争成为制宪的必要手段与方式,连接二者是人民在革命和制宪中的主体地位。军队在中国宪法中处于关键且特殊位置,因为军队不仅事实上主导了建国战争,而且从法理上参与了建国制宪。宪法强调公民效忠与保卫国家的义务,但此义务也恰恰是公民政治地位的体现。宪法在战争权的分配方面形成了复杂的宪制安排,意在保证战争权高效审慎地运作。概言之,宪法中的战争规范指向“为谁而战”的问题,体现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双重宪法逻辑。  相似文献   

18.
因稀缺性引发的水资源危机使水资源问题“安全化”,国际社会对“水战争”或“水冲突”的担忧和恐惧正随之日益加深。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纷争事件,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随着亚洲水资源危机的显现和中国实力的崛起,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地区层面提供更多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国在周边地区逐步开展了多层面的带有战略伙伴建设和公共外交性质的“水资源外交”,使之发挥着冲突预防,危机管理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职能,凸显了中国在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地区构建中的负责任大国风范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9.
儒家、墨家和道家的和平社会理想无疑都印证在东方和平主义的社会理想之中。他们都肯定了和平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既表现在他们的社会政治理想和宇宙观念之中,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行为与个人的心灵之中。在他们看来,和平不仅仅是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状态,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和尊严的理解,是一种同教养与心灵相协调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百年辉煌,百年沧桑,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世纪末情结”再次萦绕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面对20世纪初以来的战争与和平、危机与发展,以及世纪末的文明冲突、政治纷争、环境恶化等种种生存困境,人类需要理性地审察自己的历史,反思百年实践的利弊得失,以期在跨世纪的关口,找寻到智慧之光,导引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健康旅途。21世纪呼唤新的生存与发展理念,跨世纪的社会实践需要跨世纪之思,人类文明需要新的哲学范式的牵引。任平先生的新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对中国社会实践和世界文明进程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