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劳动力的转移 (一)劳动力向域市的转移任何一个国家,居民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既有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也有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们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称作“城市”,把人口集中在一定地区的现象称作“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通过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来实现的。人口转移,有随同父母的子女转移,有求学学生的转移,有出嫁女子的转移及退职职工的转移,但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对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森 《社会》2001,(7):4-6
“民工潮”对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到底起着什么作用?文章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指出 ,由于“民工潮”这种机制的存在 ,导致中国的东部地区能够获得近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 ,从而使中国的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迟迟不能向中西部转移 ,既影响了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也延误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 ,由于中西部还无偿地为东部地区承担了大量劳动力的培训成本。因此 ,在中国既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民工潮”的机制对东西部地区的相对发展差距的影响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劳动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二是使其转变为“被雇佣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前提的,大量的劳动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同时也成了出卖劳动力的“被雇佣者”.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在农村与城镇两个领域分别进行的:农村居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大开发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城镇居民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通过“买断工龄”、“下岗”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农村劳动者与土地(生产条件)分离过程的“非暴力”性、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的“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的不彻底性、劳动力商品交易局限于非农产业.以上特点为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形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三峰  徐心悦 《阅江学刊》2022,(2):121-132+17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原因受到广泛关注。“刘易斯转折点”等理论解释了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但是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尚待阐明。本文提出,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加快了企业使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的组合替代低技能劳动,促进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促使劳动力成本以“双涨”形式加速上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统计表明,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成本均快速上涨,在行业和区域内部均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简单劳动力逐渐被高质量资本和高工资劳动力替代。对行业截面和面板数据进行4分位回归发现:由资本更新和新产品测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了就业结构升级;“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就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表现为平均工资支出和平均福利支出上涨。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和应对技能升级过程,政府可采用税收等政策工具加速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1962年,蒋学模同志提出了“劳动的潜在形态”(见《学术月刊》1962年第四期)这一新概念。这是蒋学模从马克思给劳动力和劳动下的定义中“反过来”“看出”的。他还以一个图式来表达“劳动形态”与“劳动过程”、“潜在形态”与“劳动力”的对应关系,力图证明。(1)劳动有一种潜在形态;(2)它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本身”;(3)劳动力包括在劳动过程之内,所以是劳动的一种形态。所谓“潜在”,是指事物的存在表现得隐蔽或不明显。“在”是事物的存在,“潜”则  相似文献   

6.
评“生产条件所有制论”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把所有制扩大到劳动力方面,提出“劳动力所有制论”是比较流行的,王东胜、张矛二同志在《论所有制的内涵》一文中提出的“生产条件所有制”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所以,我想根据他们的主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生产条件所有制论”的理论根据可靠吗王张两位的基本观点是:生产条件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各种生产条件(包括其承担者)的社会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形式”。我们知道斯大林的“唯所有论”是指生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我国选择了一条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道路。“就地转移”所需的投资比“进城转移”要少得多,一般说来,两者之间的投资差距在3倍左右(指八十年代后期的水平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投资的依赖就不大。为此,有必要对投资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二巧”。所谓“多”,就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剩余;所谓“巧”,就是有不少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这是我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对于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着重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 ,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体水平低和劳动力转移滞后 ,其结果使得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偏低。其次 ,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 ,提出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汉辉 《探求》2013,(6):54-58
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与人口红利充分兑现的角度出发,广州市人口发展面临着“民工荒”背景下劳动力人口增长逐渐减缓、劳动力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劳动力人口结构日趋老化及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新形势下为有效应对“民工荒”问题,广州应着力构建面向所有人口的学习型城市,提升吸引并留住优质人才的竞争力,加快构建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推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全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对象,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持“所有制决定论”的同志,大都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①这一段话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他们将这里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仅仅理解为“生产条件(本文都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劳动者)的所有”即生产条件的归属,从而得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或劳动力所有制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谈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正视劳动力商品,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本文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劳动力商品的实质与劳动力市场众所周知,马克思正是发现了劳动力商品,才得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因而,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确立成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基础。从逻辑上分析,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就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历史地看,劳动力的买卖或雇佣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只不过那时雇佣劳动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能否买卖,而是如何成为最  相似文献   

14.
李丽辉 《社科纵横》2004,19(6):9-10
本文认为我国从属劳动力市场具有市场容量大 ,可以充分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以及市场化程度高 ,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 ,进而阐述了从属劳动力市场对西部地区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从属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潮起潮落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一大批劳动力毅然离开世代生息的故土家园,流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从而在中国大地上卷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今天,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面对市场:农民的新抉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东部部分僻远地区和中西部广大农村,经济仍不发达,农业发育尚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使许多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相对数的下降,极其显著地低于农业产值相对数的下降。1952年至198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7%下降到35%,但同期农业劳动力占工农业总劳动力的比重,仅由88%下降到74%。而农业劳动力的绝对量则由13,150万个,增加到30,467万个,即增加1.3倍。一般地说,只有当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向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转变之后,或当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已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相当大时,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  相似文献   

17.
有些文章以复杂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过程需要较多的费用,而当前又不能象恩格斯说的那样全“由社会来负担”这些费用为理由来说明应给知识分子较高的报酬。我认为这是用马克思资本主义工资学说直接说明社会主义工资,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中包括训练费用。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工资也不是劳动力价格而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报酬多少完全取决于劳动数量和质量,根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多少无关。应该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论述:“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刘益 《学术交流》2006,(1):61-64
从历史上看,劳动力所有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自由人这一本质规定决定了劳动力归个人所有。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否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其实就是否定共产主义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尤为突出。由此产生的重要后果之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生产领域内劳动力人数的比例相对下降,非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队伍迅速扩大、甚至成倍增加。这些人不仅无生产资料,而且也要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但是他们和体力劳动者相比,却有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如何确定这些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这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这篇文章代表一种较有普遍性的观点,它为我们了解西方学者的阶级结构理论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唐茂华 《社会》2007,27(5):182-182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