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文章还指出,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自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刊行起,至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孟子译注》问世止,其间还有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由于注家蜂起,理应疑义烟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至今依然是聚讼之声充耳,翻案之笔盈目。近读《孟子·梁惠王篇》,偶有所得,录之于笔端,以就教于有识者。  相似文献   

3.
导致古代文学作品译注“望文生训”的原因之一,是在选择与确定词的语义时脱离了交际的语言环境,所以,《列异传》中的“生人气”、“略无”和《列女传》中的“便利”不应是“陌生人的气息”、“略微没有”和“方便”之义,而应该是“活人的气息”、“全无”和“有利可图”之义。  相似文献   

4.
一、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初五册《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哀”字,课本未注释,一般讲作“哀怜”、“悲哀”、“哀痛”。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实在使人感到哀痛。”阙勋吾等合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也确实够悲哀的了。”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注云:“哀之,哀怜她。”  相似文献   

5.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刊登的署名文章正题为《蔡尚思指出杨伯峻书中漏洞》,肩题为《〈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向〈论语译注〉挑战》,报道蔡尚思“直率批评”“流行多年的权威著作《论语译注》(杨伯峻著)”。指出杨书有8处漏洞,今用客观对比的方法,将该报根据蔡书所说杨著的8项所谓漏洞,逐项加以对比,并用客观权威的资料加以判断论述,结果证明该报所宣扬报道的杨著的讹误之类,并不讹误,而蔡书所指实为不经,该报所宣扬报道者,实为背离蔡、杨二书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读《诸葛亮文译注》札记刘廷武诸葛亮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巴蜀书社出版的《诸葛亮文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是了解和研究他的重要资料。该书注释简明,译文较准确而通畅,但有的注释和某些语句的翻译还需再斟酌。我读此书时随手记之,略陈已见,现录于此,与译...  相似文献   

8.
《离骚》疑义例释黄灵庚俞氏荫甫《古书疑义举例》,发明条例,迢迪后学,叹为旷代不刊之作。余治屈赋,窃师其法,以揭橥剩义,凡得二十馀事,今移录其十例如下。(一)“盼……,又……”句中,下句述语多承上旬而省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言...  相似文献   

9.
鉴于自牟宗三先生提出胡五峰为宋明儒学中与程朱、陆王鼎足为三,而且是继承北宋以明道为中心之儒学的嫡传,而一般评论朱子之“《知言》疑义”一文,多未能切中此中五峰之义理,与朱子、张南轩之不同义理系统与对儒学之诠释,因此,就朱子之“《知言》疑义”析论胡五峰之核心义理,与朱子对所引五峰文献之批评,以及张南轩在此论述中的表现,研究基本上是就宋明儒学两大传统进行一内部对话式的分析.文中疏释五峰被质疑之文献,见出五峰之学主要是根于明道,但用语则更偏向伊川.而五峰立性为天下之大本,主“尽心成性”之义,实集北宋四家之哲学义理之大成,确能盛发北宋,特别是明道之学,是代表北宋儒学的嫡传.至于朱子之疑义,主要是根据中和新说之后的观点,对五峰之学与中和旧说的反省,行文时有立场不同之批评,亦有误解不谛之处.  相似文献   

10.
宋本《伤寒论》中“相搏”为“相Bao”之讹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伤寒论》早期传本以及历代治仲景学之名家对“相搏”的注解等方面 ,对“相搏”为“相”之讹误进行了考证 ,同时亦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相关分析。指出现行《伤寒论》诸本中之“相搏”多为“相”之讹误。建议中医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证。同时希望日后再版《伤寒论》及其各种注释本时 ,对各版本中之“相”的处理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古代文学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之父子。”对于“虎狼之父子”的“之”字各注本多有疑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狼传》注94说:“虎狼之父子,意谓即使  相似文献   

12.
“觏无子孙”之说由来已久。文章就此说的由来和流传进行罗列梳理,分析祝穆《方舆胜览》及民间有关此说的可疑之处,提出疑义和不同见解。列举与此说相反之事实及史料记载,甄别正反双方例证之虚实,并分别对“无子”、“无孙”进行反面求证,以期达到否定“无子”,质疑“无孙”从而肯定“有子”,推断“有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 ,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其一是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 ,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 ;其二是愚昧大众们“看客”的凶眼 ,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感 ,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牛充栋 ,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地指出礼教吃人 ,而是尖锐地指出遵从了礼教的条律规范 ,礼教依旧吃人  相似文献   

1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言文对照古文观止》三书,均把司马迁《管晏列传》中“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的“九”字,解释为实数的“九”。《大学语文》注云:“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身份邀集各国诸侯开同盟大会”;《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九次会集诸侯”;《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先释为:“九合,谓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后译为:“九次约合诸侯”。上述解释和译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韩愈《原道》的“非毁之也”,并非像众多注译者所解释的那样,是一个否定判断句。“非毁”是个动词,意为“诽谤;诋毁”,“之”指“仁义”,“也”是表停顿的句中语气词。“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且)诽谤、诋毁它”。由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提并强调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第一,忌不顾语言事实强为之解;第二,忌无视问题症结避难就易;第三,要结合语法分析探求文意。  相似文献   

16.
近十来年,围绕中学古代诗文教材而编写的学习辅导和教学参考书陆续刊行,种类之多不胜列举。内容体例,不免大同小异,精粗优劣,殊难辨别。选购者为之迷茫,编写者也正苦于脱不出“赏析”、“备考指导”、“备课参考” 之类的窠臼。虽然眼下似还未冷落,却也很需要来个“柳暗花明”了。最近看到语文出版社推出的中学语文修订课本《古诗文译注评析》,觉得在编写宗旨和体例方面,在内容的深厚度上,都有其特色,是同类书中颇能别开生面,并且更较切合实用的。 《古诗文译注评析》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体例,其中有继承,有融合,有改革创新,可以看出编者设计安排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我国古老“蒙书”中的诗文评注,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同义连文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指的就是古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并列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彼此平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它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现象。清代不少学者已意识到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重言”;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叫做“连语”;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以之列为疑义之一。可是,解放后出版的一些文言语  相似文献   

19.
释八     
明人杨慎指出:“《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九国谓叛者多耳,非实有九国也……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逸周书》云:‘左儒九谏于王’;《孙武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伏于九地之下’;此岂实数邪?《楚辞·九歌》乃十一篇,《九辩》亦十篇。宋人不晓古人虚用九字之义,强合《九辩》二章为一章,以协九数,兹又可笑。”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又进一步指出:“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近人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称赞道:“自汪氏发明斯说,而古籍胶固罕通之义,均涣然冰释矣。”  相似文献   

20.
“舍命”一词出自《诗经·郑风·羔裘》,东汉郑玄将其释为“处命”,即临危受命之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1年。其后,王国维、昊阁生先生指出“舍命”当作发号施令解。但由于论述简略,加之语言研究者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一直没有得到近世《诗经》注家的普遍认同。本文从传世文献旧注与今人译注要籍相结合的角度,说明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王、昊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分析说明,力求使这一观点得到学界认同,进而使《羔裘》一诗得到确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