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7,(8):F0003-F0003
继续开展“双拆”工作,是一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是造福市民百姓的民心工程,全市上下将共同努力,改善城市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城市”。  相似文献   

2.
近代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职能的变化、市政机构的出现带来了城市空间的转变。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与新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拆城、填濠、修筑环城马路的工程,此后全国大部分的城市改造都遵循了相似的模式。本文通过对近1200座治所城市城墙变动信息的研究发现,20世纪大规模的城市空间改造最初主要从东南沿海省份开始,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战争打破了这一过程,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的恢复,空间改造的进程继续向西部省份推进,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由中心向边缘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在观念、编制及管理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旨在探析在市场运作中实现合理利用土地与环境资源、调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规划思路,提出:规划工作需着眼于面向市场的价值观,借助于新型的管理机制,依托于一系列科学而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技术支持,如挖潜土地价值、环境有偿享用;回收环境区“外泄收益”、卸载周边“外排成本”;以合理的规划创造高价值区位;深化近远期规划成果,通过阶段性公共绿地的“换位”酝酿城市发展潜力;制定“未来旧城改造计划”以切实转变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等。使城市发展始终处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序的目标控制之中。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探讨当今流行的“经营城市”理念、发达国家城市的旧城改造等问题,比较“经济取向型”、“环境取向型”与“社会进程取向型”三种不同的经营城市战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反规划”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规划”是在我国快速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物质空间规划的方法论,以“反规划”为途径建立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引导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一。“反规划”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相统一,同时也与战略环境评价提出的“环境优先”原则,优先考虑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相统一。在此平台上,“反规划”思想作为一种以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应用研究的重要手段,从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为环境影响的评价提供一定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反规划”基于尊重自然的思想,关注生态资源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森林景区的开发思路。在“反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城市森林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将更加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而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景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可以作为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平衡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能够构建城市森林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域市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值得重视的现象城市蔓延。认为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无序建设、大学建设由城市中心向郊区的扩张等乃是城市蔓延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城市蔓延带来的环境问题,指出城市蔓延将导致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湿地资源的浪费,是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了解决城市蔓延问题的相应对策:城市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关注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精明增长”和“紧凑型城市”的理论;注意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并加强城市的环境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芙学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旧城改造”所引发的问题,认为其割裂了城市的记忆,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是对城市审美形象的损害而非塑造.在此基础上对“旧城改造”进行美学批判,指出引发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当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对历史传统的颠覆与否定,二是快速而浮躁的现代社会所造就的肤浅而狭隘的审美观对历史深度的解构与削平.  相似文献   

11.
“一五”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城市民生建设的初步探索期.“一五”建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的如火如荼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民生建设的两大历史背景.此间,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着“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对城市民生建设问题形成了诸多重要的认识;其城市民生实践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深刻的社会危机,其探索所形成的模式与经验对中国以后的几十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空间迅速更新,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对旧城进行拆建使得传统街巷和民居被拆掉,城市的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城市个性在城市改造中为其“现代化”进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章通过探讨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的延续、提升与城市再造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盐城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 ,以“江苏沿海生态城市”为性质 ,应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的发展 ,逐步实施城市向沿海扩散 ,合理规划城镇体系 ,调整行政区划 ,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史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队伍处于年轻化、高学历化、高职称化的态势,其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建设在近年得到较大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也得到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国城市史学科在“十三五”期间有很大发展,不仅突出表现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中国城市史课题远超“十二五”期间的立项数,更表现为发文量和专著出版有着较佳的表现。基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十四五”规划调研所获相关数据,结合文献资料,文章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史学科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前沿问题和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识别夜间经济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及构建“近悦远来”镜像,对城市精细化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城市治理视角下,结合重庆地区调研数据,应用DEMATEL方法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规划布局”、“信息备案”和“准入门槛”为重要的原因要素;“形象感知”、“集聚效应”和“口碑评价”为重要的结果要素;综合考量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及因素属性确定“规划布局”、“业态组合”、“宣传推广”、“自治组织”四个因素为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加强宏观规划,优化微观布局,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业态升级,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自治管理,从而实现夜间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6.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 ,对近代南通城市的建设可称之为典范 ,同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论不谋而合。张謇建城思想方面的许多先进理念 ,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爱国的情愫、改革社会的崇高理想、重视人居环境的人文精神、环保意识、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和兴办事业的规划意识。所以一开始城市的空间布局就是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格局 ;接着又全面经营、协调发展、自主规划和建设 ,成为城市建设的楷模。所以吴良镛院士认为 :“张謇先生经营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城市观是其理论基石,中华传统城市治理智慧是其文化源泉,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城市治理经验是其历史依据,新时代以来城市治理的现实境遇是其实践基础。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从城市治理理念、治理原则、治理要义和治理手段等四个维度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城市治理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科学描绘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的宏伟蓝图,深刻解析了如何彰显城市特色风貌的关键问题,系统回答了怎样进行城市建设的重大命题。从实践指引来看,要立足“核心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宗旨;立足“龙头论”,科学编制“以宜居为标准”的城市治理规划;立足“全周期管理论”,高效实施“以三化为主线”的城市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南通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主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在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近代南通,城市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水平堪称一流.随着南通大生企业系统向周边地区的拓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群组体系,开创了近代区域发展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崔纪存 《金陵瞭望》2007,(21):18-19
近年来,秦淮区市容管理局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以“发展秦淮、富裕秦淮、和谐秦淮”为主攻方向,以双迎双拆为重要契机,以长治长效为目标举措,高位式领导、高强度整治、高效能管理,区域环境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市容管理进步奖”、创建平安南京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20.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提升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强,既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使然。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必须消除大城市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农民进城会加重城市就业问题、发展大中城市就是停止小城镇建设的思想以及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重土地开发、轻综合效益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城市特色的挖掘、路网和规划良好的开发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一批中心城市的形成、城乡关系的协调,增强大中城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