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出现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对农业造成损失之严重仅次于旱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洪涝灾害更是频繁发生。通过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大洪涝灾害的特征、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了其演变规律,并进一步阐释了我国重大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以期为我国农业洪涝灾害的防御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财产、基础设施高度密集,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该区域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估是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将洪涝灾害脆弱性看作一个负面“生产活动”,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模型,在分析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该地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洪涝灾害脆弱性水平差异较大,安徽及浙江远高于江苏和上海,其中,上海的洪灾脆弱性最低;从空间上看,脆弱性分布有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脆弱性高的城市分布在浙江东南沿海和安徽南部丘陵地区;降雨量、城市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等因素对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沂沭河流域近600年历史洪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公元1368年至1950年的近600年间,历史文献记载了该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2次,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涝灾45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44.1%;中度涝灾37次,占36.2%;大涝灾16次,占15.6%;特大洪涝灾害4次,占4.1%.“明清小冰期”频繁变化的气候特征、流域地貌特征和河道变迁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长江洪水与环境水利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8年夏季长江洪不在的分析,指出洪涝灾害与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环境水利问题;认为应该以总结1998年抗洪经验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拓不利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洪涝灾害环境影响评价与累环境影响的评价;做好流域或区域生态规划;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等。  相似文献   

5.
广西金融发展非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着金融供给与需求非均衡和金融资源布局非均衡问题,造成广西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现实原因是:资本外流严重、金融机构布局非均衡、利率管制。应针对广西金融发展所反映出的广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信贷资金的有效承载能力有限、财政投入比例低,对商业金融回归的"撬动"作用不足、社会诚信建设进程缓慢,金融高风险运行等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90年代开始,滔滔不绝的洪水似乎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华东大水灾,1994年华南、华北的严重洪涝灾害,1995年先是南方地区洪水泛滥,危及长江大堤,继而洪灾北上,在东北地区肆虐成灾,使东北各地的铁路交通几陷瘫痪,经济损失惨重。然而,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8 年夏季长江洪水成因的分析,指出洪涝灾害与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环境水利问题;认为应该以总结1998 年抗洪经验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环境水利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洪涝灾害环境影响评价与累积环境影响的评价;做好流域或区域生态规划;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1998年12月30日报导,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公布了1998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一大段谈到了农业生产形势,而其中的数字很发人深省。现摘录如下:“今年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尽管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仍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量预计49亿吨...  相似文献   

9.
利用机理分析方法对洪涝灾害事件进行分析,划分了洪涝灾害事件的类型,从机理分析方面对洪涝灾害事件的阶段进行了划分与描述;从洪涝灾害事件发生的影响因子角度出发,探讨了导致洪涝灾害事件的原因;分析了洪涝灾害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了洪涝灾害事件演化的四种类型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的方式与特点,提出了防范洪涝灾害事件发生的策略以及洪涝灾害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核心阅读:工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刻不容缓。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工业发展“14+4”框架体系,提出走一条工业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自治区党委、  相似文献   

11.
《今日南国》2007,(17):79-79
《今日南国》杂志原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管主办(原名《今日广西》),现由广西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一份综合性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1190,国内统一刊号:CN45—1334/C,邮发代号:48-105。大16K版本,彩色精美印刷。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变暖,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有效地开展灾害预防和灾害应急管理需要全面了解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将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CGE)引入灾害综合经济损失评估,以我国2008—2016年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为例,构建灾害情境下的DCGE模型,测量每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轨迹。实证结果显示:从当期来看,每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生产,2008—2016年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总产出的损失值区间为[3525652,40536761]亿元。从长期来看,灾害的累积效应更不容忽视,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当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对后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若某一时期的灾情较重,后期社会经济所受影响甚至会高于当期灾害会经济系统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5月5日以来,11轮暴雨连袭中国江南、华南大部地区。据来自国家防办和民政部的消息,截至6月23日16时,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10省(自治区、直辖市)2939.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11人,失踪119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40.8万  相似文献   

14.
自90年代开始,滔滔不绝的洪水似乎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华东大水灾,1994年华南、华南的严重洪涝灾害,1995年先是南方地区洪水泛滥,危及长江大堤,继而洪灾北上,在东北地区肆虐成灾。然而,多少年来,我们无视自然的警告,年复一年地修复着水毁工程和家园,大自然则一次又一次将人类的努力化为泡影。面对今年的特大洪灾,难道我们不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吗?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广西与大西南其他主要三省水产业现状的对比说明,分析了广西水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如区位优势、水域优势、交通条件等。提出了以大西南市场为依托,带动广西水产业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大西南市场带动广西水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科学养殖、规模生产、拓宽水产品进入大西南的渠道以及与大西南联合开发等。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06,(7):I0001-I0001
广西位于中国的南疆,是中国唯一沿海、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中国通往东盟的前沿。广西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世居着汉、壮、瑶、苗、侗等12个民族。广西旅游区位优越,资源及产品丰富,气候宜人,交通发达,海陆空齐备。独特、多彩的广西旅游以“四大特色”闻名世界: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观光游;北海银滩为代表的亚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游;瑰丽神秘的中越边关揽胜游;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体验游。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还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毁林开荒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物种不断减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沙尘风暴、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发生,生态失去平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意义十分深远。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渐见成效: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推动了退还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退耕还林工作经验。但退耕还林范围广、面积大,任务重,操作难度大,人多地少,林农矛盾突出;种苗不足且存在结构矛盾;宣传不够,认识淡薄;领导重视不够,投入资金不足;科学技术滞后等问题仍不容忽视,迫切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棉花:2003年的洪涝灾害令河南、山东、安徽等棉花主产区的棉花大幅减产,巨大的市场供需缺1:1使棉花价暴涨,因此,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不失为一条较为稳妥的致富门路。白芝麻:我国是芝麻出1:1大国,年出1:1总量占  相似文献   

19.
《今日南国》2008,(22):16-19
十七大报告指出:“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再一次提到:“重大项目布局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广西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决策。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地区之一 ,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根据目前广西经济发展和人才状况 ,必须走自己培养之路 ,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养的资源 ,造就符合广西区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