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佟斐 《社科纵横》2012,(9):124-126
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似一个文化战略,实则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从政治视角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客观审视和理性探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成效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文化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学”观对文学范围的认识,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范围在晚清发生了突破,突破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纯文学进来,非文学出去。但是进入文学的小说戏剧恰恰是在认同正统文学观念之后,非文学出去则要到“五四”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复杂的矛盾显示出文学观念变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成熟、稳健发展,拓展了俄罗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汉学热: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的教学机构为传播推广汉语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高校的汉学研究十分活跃,文、史、哲、经、法等不同学科的学术成果异彩纷呈、相继出版,并涌现了一批年轻的汉学家。这是我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鉴于当下存在的汉语师资匮乏、教材缺乏本土性、汉语推广模式创新不足等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推进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应实施的战略举措为:通过友好往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实现师资本土化,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量身订做,编写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要的教材;鼓励中国有识之士赞助,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致力创新,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进行规律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区分以及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的视角探讨了中学西渐问题,认为:给予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以积极影响的,实际上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性的积极因素;由于这种影响而造成的两种文化形似而神异的情形,可详加分析为十一个方面;西欧启蒙者所赞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时代内容,乃是经过了特定的媒介机制、接受机制和扩散机制改速后的产物。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在于其反映深层文化心理的民族性的方面,而其时代性的具体内容和特殊运用则是必须予以全面扬弃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平王东迁,酉周这一被孔子誉为“郁郁乎文哉”的辉煌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过去。历史,正走入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旧的文化已经衰落,新的文化转型却没有完成,这就使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一个新与旧之间的断裂带。一方面,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特有的惰性,使春秋人仍背着旧文化沉重的包袱,多年父权文化的浸淫,使春秋人无法很快从旧文化中走出去。旧的文化心理根本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于是我们发现,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周人心理充满了困苦、迷惘和不安;那种迷失精神家园、无家可归的孤独充满了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伴随着经济、科技的日益全球化,文化交流也将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本文仅就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略述管见。一  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又都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一定为其他社会所共有。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一般地说,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体系,有着相似文化体系的区域就是文化区(也称文化圈)。人类学家又把全球文化按其文化、历史、地理等分成若干…  相似文献   

7.
从18世纪晚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制约关系和总体布局上来确定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战略;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有利益关系和现有文化心态;要选择好与经济、政治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模式;要创造和探索出文化建设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具体形式。从以上基本认识出发,提出从群体文化建设入手,来解决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目标和途径的思路。这个思路的依据是,现实社会的多种经济结构和多种利益关系奠定了群体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现实的复杂文化背景为群体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前提。群体文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文化模式的生长点;是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长点;是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树立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实现全社会利益共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人称戏剧为"戏曲"或者"戏",而不管是"戏"还是"曲",其中都含有一定的娱乐和愉悦意念,所谓"戏者戏也",就是对这种戏剧观念最简捷明了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图形、图画中,有许多以隐语形式谐声取譬的作品。有的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了谜底,有的则不甚明了。本文揭示了一部分图形、图画的隐语谜底,并分析了这种为趋吉迎利而谐声取譬的民俗心理、观念及思维模式,认为这种观念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宋林飞在《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著文,针对中国近年来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提出了政治文化启动论,身份变换加速论和社会结构倾斜论。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导向型社会,这种社会转型的启动因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关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前 3 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运动呈现出一方面城市数量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心理与城市化进程极不相适应的复杂而又特殊的景象。这种不适应反映在流动人口身上表现为“准市民化”状态 ,反映在城市居民身上则表现为“单位人”现象。这种在我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落后小农文化心理和依附人格往往会对现代城市化进程产生强大的、内在的阻滞。要使中国的城市化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需要探寻城市化冲击之下文化变迁的规律和文化适应的策略 ,制定出一套引导和促进变迁健康发展的计划 ,建立起一种健全的、理性的现代城市文化新秩序 ,以促进人们实现由“准市民”向市民 ,“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为追求实质正义——无讼与和谐,往往会舍法而取情理,依情理进行审判。这种法律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严格形式主义相对,被称为实质性思维模式,它是中国古代审判文化的一个特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人对和谐、无讼理想社会的追求及越过事物的形式追求实质内容的思维模式,以实质性思维处理案件亦可达至息讼止争的社会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淡漠,同时阻碍了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然而,无论如何它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无法抛弃的,只能期待我们现代人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以<月令>为代表的上古岁时文献,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思想与艺术的各个层面.以农业为基础的华夏民族,保持了对岁时变化的特殊敏感,月令模式是一种思想结构,也是一种艺术结构.与西方文学的四时叙事结构相同,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春夏秋冬的四时抒情结构,四时转换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四时抒情模式和审美意象.远古的四时祭祀是中国文化四时结构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9,(2):162-170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间距"意味着拉开一段距离,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的能量为何?它可以破:破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等一切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更可以立:可以"游刃有余"(通畅)"、迂回进入"(自由)"、气韵生动"(生成)。中国古典文化经朱利安的调剂加工,成为批判西方思维的理论资源,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也因此被重新照亮和发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村上春树的中国认识不仅是时下日本人的中国观的有机部分,同时也可视为是某种标志性的存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中国人,村上都未能超越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傲慢与偏见,充满了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是为创作规律所制约的产物,也是日本文化立场和价值标准的翻版。  相似文献   

18.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9.
陈美珍 《学术交流》2013,(1):173-176
陈师曾是民初画坛上的重要人物,其艺术主张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现代转换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守,同时也是在"采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对中国画现代转换的理性思考。这种坚守中的变革影响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现代转换的探索,成为中国绘画寻找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人员著录的一些在华所见所闻的总称。作为同中国明清两代有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系列著作,它们以外来者的独特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记述中国北方市集的文字,既展现了18世纪中国经济、文化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影响了朝鲜学者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一些来华的朝鲜学者还有意识地利用中国的市集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