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旨在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人道主义、和谐共生、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相契合,但又弥补了传统道德观之不足,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科学性和道德理想层次上的超越.研究两种道德观的“合”(契合)与“分”(超越),目的是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引领,辩证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抵制全面否定传统道德观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道德层面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 集体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它完全适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需要,适合于在这个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及调整这种关系的需要。然而,近几年却有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表示怀疑,甚至否定。他们提出,应当肯定“合理为己”的道德观,即认为“合理利己主义”应当是我们今天奉行的道德原则。他们的理由是,要求大多数人实行的道德,必须同时具有先进性与可行性。说什么“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固然先进,但不可能普遍地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同时也憎恨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的冷酷的自私心,“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道德,既比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先进,又比大公无私的道德观更能为大多数人所实行,这就是合理的、不损人范围中的为己”。这就是说,要用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这种错误的观点,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所谓第三种道德,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十七、十八世纪,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多次重复,并且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过的观点。问题在于“合理利己主义”是不是合理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能不能倡导这种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在道德基础方面,强调经济建设;在道德标准方面,强调“三个有利于”;在道德实践方面,强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郑伟 《兰州学刊》2005,(6):47-49
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再到道德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三种自由中,他更强调个人的道德自由,这使得他的政治哲学最终走向了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浅谈尼采的“反道德”贾海涛对于尼采来说,反道德和反基督教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他那里,反基督教就意味着反道德,道德是基督教的主要内容,他要反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而不是仅仅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只有抛弃基督教的道德观,解放人的本能,人类生命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内篇从确立精神的绝对自由开始,树立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和依乎天理、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说明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充实的根据和理想人格,最后提出了"顺乎自然"的治国之道,这充分说明了庄子的道德观,文章主要根据《庄子》内篇分析说明庄子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刘姣伶 《南方论刊》2021,(2):7-9,27
《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编中,恩格斯对道德这一重要问题加以论述,批判了杜林"永恒道德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基础、"永恒真理"的立论前提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理论基础.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因此,新时代公...  相似文献   

11.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转型期.这其中,道德问题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伴随着不断提高的国民素质水平而来的是难以解决的道德困境.现代性和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冲击构成了中国现代道德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中国近代未完成的道德观建设、西方的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冲击和主流价值观地位的衰落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巩固道德基础,削弱“文化震惊”和探索中国特色道德观等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15.
儒道两学派道德观的分歧,关键在于要不要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文明这个问题上。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伦道德。老子一派因有见于文明社会道德的一些弊端,就主张放弃人抢道德。儒家所肯定的社会道德文明亦有其弊端,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但他们肯定应维护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而形成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在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儒家的道德观成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正表明儒家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的伦理思想中,存在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已经成为时髦。存在主义者自称它的夙愿在于克服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并使之成为完善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存在主义既然把经济决定论的思想逐出道德门庭之外,并且把“意志自由”抬到了绝对的地位,它也就陷入了康德主义的错误。用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说适成为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实质。在这一方面,存在主义的主要立论依据就是把认识自觉、情感自主、选择自由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剖析把“三自”作为道德行为基本特征的错误及根源,我以为对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阐明关于经济决定、意志自由,道德责任的相互关系,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同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界限,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道德关怀被誉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发展者。针对当时功利主义思想对人的影响,她在作品中以道德说教的方式,表明了仁爱与宽容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两种人物行为与结局的对比,宣扬了自己以“爱”为核心的人本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学术界的现代新儒家对儒家道德进行了新的阐述。梁漱溟、冯友兰、贺麟、徐复观、唐君毅、杜维明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儒家道德观。经其诠释,儒家道德观成为一种以“心性学”为“枢纽”,建构在道德形上学基础之上的、由天道而人道而现实的规范律令,成为能够贯通社会伦理礼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的系统理论。现代新儒家道德观是历史的产物,是对时代需要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向往。儒家美德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一度在工业化过程中失去方向的儒家美德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深层底蕴是道德观的诉求,马克思哲学亦寓于此.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中,道德哲学经历了从以神为本的外在权威到以人为本的内在权威的转向,而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这一转向中拓展了道德观的基础,实现了实践转向.马克思实现这一转向的理论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路径是通过对以往道德哲学的批判来完成的,从而为道德来源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胡艳蓓 《江淮论坛》2003,(2):109-112
本文对古典的德性道德观与现代的规则道德观这两种不同道德观的对立与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规则与德性的统一是现代社会发展与道德生活及实践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