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人的价值构成的“内在紧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而言,人的价值由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构成。然而,在资本全球流动时代,这种有机构成状态近乎被打破,出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排斥人的社会价值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二者对立性的"内在紧张"。这是资本与市场双重逻辑对现代社会作用的产物。亦即资本与市场的"自由"与"占有"逻辑是生成人的价值构成"内在紧张"之肇因。消除这种"内在紧张",需要从资本与市场逻辑出发,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轨迹,勾勒它的逻辑脉络,可以更好地揭示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5.
从资本逻辑看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出发来把握现代性逻辑,就需要紧紧抓住资本逻辑。从根本上说,资本逻辑决定着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现代性逻辑的诸种基因就孕育在资本逻辑的内在联系、基本矛盾和演化趋势之中。资本逻辑的总体化、社会化进程创造了现代社会,勾划了现代性逻辑生成的基本线索。与资本逻辑的动态结构、多重形态和内在矛盾相对应,现代性逻辑具有总体性与差异性交织的结构特征,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内涵。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现代性逻辑表现出内在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结构的利益交往格局所塑造的是一种“市民社会”的私人生活空间,这种私人生活空间虽然是自主的,但在文化伦理与价值观上却是不自足的,它无法提供社会“公共价值”的产生空间,也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与市场经济着意打破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的逻辑相反,公民社会的运作逻辑的精髓恰在于集体行动的达成,它拥有一种实质上是发端于市场活动内在要求的自律、自治、参与、合作、信任、奉献、责任精神等文化价值观念,并构成市场社会的“引致”性文化;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与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它提供了有效地化解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内在冲突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充分尊重公民社会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创造社会资本生成并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信仰及其存在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于马克思笔触的与资本主义质底殊异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理想模式存在的未来社会构思,它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两追求未来理想,因此可被看作是一种无神论信仰.这种信仰的理论基石是人的社会化本质.正是在"人应当拥有与自身本质相配称的社会"的意境中.马克思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共产主义社会(至少与共产主义社会同义)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主义信仰对我们今夭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具有批判性、导向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天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并非马克思原意的后资本时代的社会主义,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发展战略都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8.
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发展困境已从生存论根基上危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生态伦理、生态技术与生态运动是三种表层治理路径。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权力对生态循环的时空压缩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遵循人类社会的资本逻辑与自然界的生态逻辑的内在贯通:生态资本化与资本生态化的双向生成的深层路径,使"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达到深层治理生态危机,为我们当下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里,现代性实质上就是理性形而上学借助"资本逻辑"实现的对人的抽象统治.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是通过其辩证法,揭示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自反性",实现了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瓦解与颠覆,从而为人的解放开辟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逻辑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本逻辑的扩张更多的是靠牺牲人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由此造成的人的物性化和异化就是我们所谓的资本逻辑的负效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资本逻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舒建华 《理论界》2014,(9):14-18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社会几乎完全被资本逻辑所统治。但是这种资本逻辑自身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界限,这使得超越资本逻辑成为必要和可能。黑格尔做出了超越资本逻辑所造成的分裂和对立的尝试,但他的尝试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虚假统一。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概念,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试图为超越资本逻辑找到一个可能性的途径和维度。  相似文献   

14.
超越应当的逻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自由主义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方法论上,不过,它所依据的,是一种从应当的道义原则出发推论出理想社会的应当的逻辑。在这一逻辑中,人与自然、自由意志与必然性、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分立是一个关键点。实际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超越应当的逻辑的方法论建构。他在历史主义基础上阐明了普遍规范的历史性质,从而将他关于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性考察之上。这就使他在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新地基上,阐明了他区别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充满歧义性与矛盾性的统一体,它高扬"人"的解放,却以内在的"控制逻辑"制造新的奴役,主体形而上学是其哲学文化表征,即超越性与强制性的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是针对现代性一场深入的文化批判,马克思正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将主体形而上学视为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以共谋关系的批判与生命至上价值的实践性重塑进入历史主义的纵深处,也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以"生命"为价值原点的现代性文化批判之先河。时至今日,否定生命多向度、多元性的"同一性"、"封闭性"、"控制性"生存与思维还在持续,损害着人类的幸福,重新发掘马克思这一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 《学术探索》2011,(2):54-5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介绍,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资本扩张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可在当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对我国经济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元叶 《兰州学刊》2009,(11):27-30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治哲学含义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消费资料分配制度是给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必要条件。因此,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8.
刘庆丰 《学术界》2012,(2):125-132,285,286
在学术研究中,马克斯·韦伯对中国儒家价值观浸润了独特的理论情怀。"韦伯命题"宣称:经由儒教无法通达资本主义大道。如此,儒家价值观与资本逻辑的思想载体——资本精神,也便丧失沟通之合法性。在资本全球扩张的今天,资本精神与儒家价值观内在一致性的开掘、中国市场经济独特属性的凸显,打破了"韦伯命题"的逻辑强制,进而使得二者深入交融成为必要和可能。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求,则又为它们互溶互生,提供了契机、载体和通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资本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形态,从资本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东亚与西欧资本政治形态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逻辑的差异、资本政治文化的分歧和资本政治制度化程度的高低三个方面。西欧型资本政治形态与东亚型资本政治形态的差异直接导致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