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8-44
有效监管和发展我国影子银行,首先要有一套有效统计影子银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监管影子银行的经验,推进宏观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微观方面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因为金融创新和垄断导致的资源错配所产生,那么,健康发展影子银行就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的经验;同时,需要对宏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税制和金融进行改革,消除垄断达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使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法律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体系是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具有资金来源多样化、灵活性强、监管缺失、风险抵御能力低等特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也有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引发次贷危机、实体经济受挫、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等消极作用。针对贷款规则滞后、监管机构缺失以及缺乏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8-51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先天发育不足的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广泛,融资难度降低。同时,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监管的真空状态给金融发展与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我国影子银行增长速度快,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是敞口过大还是监管漏洞,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加强信息披露,扩大监管范围,促进国际监管,建立新监管模式,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经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系统产生于实体经济增长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经济背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发源和蔓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隐藏并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允许其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其设定事前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其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后危机时代,在各种造势下,影子银行成了一个比较时尚的词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成为学者们研究中热谈的话题。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已将其纳入了严格管控的范围。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在认识论上,影子银行还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在基本概念不清晰及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还没有立于本国立场认真识别创新与监管之间关联的情况下,是跟风炒作、借鉴或移植,还是基于国情另辟蹊径?这是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立法创新中所必须厘定的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瑞  唐博超 《兰州学刊》2012,(12):200-20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资本流动和增值的需求是这种增长背后的原因。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也逐渐成形,并发挥其作用。但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不仅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加强监管,以尽可能地减小这些消极影响。但中国的现状并不能够允许中国完全照搬欧美的监管模式,应该实施一种符合中国特点的监管模式,尽量避免政府介入到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中。采取合作模式,设立一种横向的区域合作和纵向的行业合作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使得资本高效安全的流动是这种模式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0.
美国杜克大学的施瓦茨教授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囿于其属性与特点,极易出现信息失灵、理性失灵、责任失灵、委托代理失灵、激励失灵等市场失灵问题,也极易累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事前和事后监管,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和系统性风险最小化的监管目标。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思路对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省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区域金融研究中行政区地带量化研究的不足,通过构建衡量各省区银行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区域银行业的发展比较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衡量标准。聚类分析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区域的不平衡,这体现了金融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基本规律,因此应倡导各区域银行业发展的适度差距、金融合作、协调发展和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际银行业全能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金融系统有效发挥其基本功能的角度,阐示银行业全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说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当走向全能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胡浩 《阴山学刊》2004,17(3):100-102
在过去的20年里,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逐步从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并为市场提供产品转向由私有企业向市场供应产品,政府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地采取新的规制措施,规制可由政府部门主导或由专注于规制的代理机构主导。规制手段主要有服务成本形式的规制、最高限价形式的规制以及可变规模形式的规制。  相似文献   

14.
制约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金融创新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我国近年的金融创新,无论是在品种和工具上,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网上银行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银行的兴起在带来银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凸显了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制度的缺陷.为了更好地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发挥其优势,可以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和金融认证体系的同时,积极参与网上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唐艳  杨俊龙  齐美东 《学术界》2012,(4):49-58,284
本文依据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对安徽省2007年144个部门投入产出表重新计算整合,得到18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并依次计算出相关部门的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从各方面分析了安徽省银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并提出加快发展安徽省银行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芳平 《兰州学刊》2004,(6):176-178
传媒业作为迄今为止极少数几个尚未完全开放的领域之一,由于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而成为近两年的投资热点。本文从产业角度透视了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传媒产业的投资机会,提出了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点,探讨了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产业扩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生存空间。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产品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逐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个人银行业务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