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在当代正义理论中,应得正义观是平等正义观最重要的批评者和挑战者。罗尔斯认为应得主要反映的是道德价值,并利用"道德价值与分配份额无关"来反对应得在分配正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无知之幕"的道德理由、差别原则的融贯性问题以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在整个正义原则中的独特地位,可以看出,应得作为先于正义原则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已经被罗尔斯所接受并运用于正义原则的道德推理之中。应得与分配正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民意有时是大众社会道德观的体现,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刑法本身包括道德的内容,刑法的善恶需要由道德标准加以判断.但刑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必定存在的,民意实际上成为刑法与道德冲突协调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正当的民意实现的过程中,刑事司法将法律与道德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但是,民意不能等同于公共道德,民意是可煽动和引导的情感,民意缺乏标准,从而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刑事司法应当坚守罪刑法定的底线,因为法律本身的价值得到确认,比迎合民意要求更加具有社会的正义.  相似文献   

3.
陈建旭 《北方论丛》2011,(4):146-150
立法者为了保护法益或者确保行政目的的达成,针对某些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制定禁止规定,并对于违反者实施一定的制裁。而对于国家制裁手段的选择,立法者在刑事立法裁量权时,对危害性较大的行为采用严厉的刑事制裁,对危害较轻的行为则采用较轻的行政制裁。然而,不论是何种制裁手段,都是国家对被处罚人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因此,应从实质规范的角度判断制裁方式的性质与目的,避免造成同一行为的重复处罚。  相似文献   

4.
刘隽 《理论界》2008,(10):99-100
刑事违法性,从形式上看,就是指行为违反刑法的实定法规范;从实质上看,行为还必须严重侵害或威胁了法应该保护的对象。刑事违法性包括立法层面的刑事违法性与司法层面的刑事违法性,立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是一种将具有实质违法性的行为法定化、形式化的判断过程。立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实质的违法性。实质具有刑事违法性的事由被立法予以犯罪化后,司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就需要进行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的双层判断,形式违法性的判断在前,实质违法性判断在后,行为不具有形式违法性,就无须进行实质违法性的评价。实质违法性标准针对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进行,旨在救济具有形式违法性的非罪行为以及收缩刑事法网。  相似文献   

5.
富勒提出的"法律的内在道德"理论在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合法性诸原则能否真正被视作法律的内在道德.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富勒在面对诘问时陷入了理论困境.事实上,富勒所谓的法律的内在道德毋宁应被视为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对立法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上的道德问题进行价值哲学与社会实证分析是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立法技术伦理正当性分析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对具有正当性的立法技术的探索、发现与立法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对法的制度伦理的坚守能使立法者有效避免滥用和误用立法技术.而对立法技术进行价值追问和道德效果的社会实证分析则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立法程序的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是一个有价值导向的运作过程 ,而不是与价值无涉的机械的时间流程。立法程序是一定价值形态的外化物 ,正义、效率和秩序是评价和建构现代立法程序制度的三大价值标准。其中 ,正义奠定了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 ,效率赋予了立法程序经济性的内涵 ,秩序则给立法程序注入了制度化的理念。或者说 ,正义凸显了立法程序的道德性 ,效率强调了立法程序的经济性 ,秩序则呈现了立法程序的制度性。现代立法程序的建构和运作应遵循“正义优先 ,兼顾效率和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立法程序的价值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是一个有价值导向的运作过程 ,而不是与价值无涉的机械的时间流程。立法程序是一定价值形态的外化物 ,正义、效率和秩序是评价和建构现代立法程序制度的三大价值标准。其中 ,正义奠定了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 ,效率赋予了立法程序经济性的内涵 ,秩序则给立法程序注入了制度化的理念。或者说 ,正义凸显了立法程序的道德性 ,效率强调了立法程序的经济性 ,秩序则呈现了立法程序的制度性。现代立法程序的建构和运作应遵循“正义优先 ,兼顾效率和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卜建华 《兰州学刊》2003,(3):31-32,42
正义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 ,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 :政治地位平等原则 ,机会平等原则 ,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 ,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 ,规范着个人行为 ,规范着社会分配 ,也对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9.
立法正义的本质是分配正义,它构成法律正义的第一道门槛。保证立法的正义性已成为当今民主国家立法面临的最大难题。立法正义必须符合道德与法制两方面的标准。立法正义的基本标准是:立法要保障人权,倡导以人为本;要尊重公序良俗,倡导社会诚信;要保护私权,留出道德余地;要符合制度的规范形态。我国需要完善现有立法,推进立法正义的实现。应当校正立法的宗旨,弘扬法律的正义价值;坚持立法民主化,畅通民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倡导立法程序公开,保障利益主体公平博弈;加强立法审查,做好法律清理与备案工作。  相似文献   

10.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体道德意识区别于外在规范要求的关键所在。"自律"概念在个体道德意识中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合于法",更是"本于法"。在现代经济交往过程中,道德主体既用理性为自己立法,又靠意志来服从这些法则,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  相似文献   

11.
醉酒驾驶在造成多次重大人员伤亡之后,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之下,在司法的困惑抉择之中,在人们的强烈期盼之际,终于进入立法者的视野之内被纳入刑事立法的程序之列。在醉酒驾驶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法律现象而被作为刑法规制对象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对醉酒驾驶的立法现状存在怎样的缺陷,又该何去何从,是每个法律人应当关心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深刻。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是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回答了教育工作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大问题,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这一思想继承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一贯主张,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这一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未来发展来看,背负更多政治使命和道义责任的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产生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包含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在内的《国家补偿法》,并使之与《国家赔偿法》并行呼应,才是我们期冀的国家救济体系的理想模式。但是,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论,我国眼下并不存在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无疑是时下中国最好的选择。在筹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首先厘清国家刑事赔偿与国家刑事补偿,以及国家刑事补偿中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被害人救助之间的关系,这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至相关立法体系的构建基点,也蕴涵着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刑事法的修正事实上进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时代。从目前刑法修正案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刑事政策的重大调整,包括犯罪圈的扩张、刑罚的轻重走向,甚至涉及基本的刑罚制度。刑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更具有正当性,否则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本质上也不符合宪法的规定。法治建设包括刑事法治建设应当从点滴的尊重宪法、敬畏宪法的小事开始。  相似文献   

15.
张梓太  王岚 《社会科学》2012,(6):103-107
风险社会中风险是人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包括环境风险,应对环境风险环境法应有所调整。预防为主原则是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风险社会背景中该原则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着困境,因此有必要对该原则进行重构、拓展。在思想理念上将预防原则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全过程中,从治理污染向预防污染转变,从治理风险向预防风险转变;在表述上将预防为主原则向预防原则转变;在内容上增加以弱势形式规定的风险防范原则。  相似文献   

16.
动物福利法溯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追溯人类为动物立法的历史渊源可知,19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把对动物的同情转变为公共事务,进而通过制定法律,促进社会变革的实现。综观为动物福利立法的历史,这不只是一段法律的历史,也是观念的变迁史,是人类道德意识的扩展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道德视野和道德关切不断扩展,人类对为动物立法的观念的认识也不断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为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传输的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网络犯罪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且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社会环境。然而我国刑法学界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新刑法中也规定了计算机犯罪的条款,但是由于刑法规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完善网络犯罪立法成为当下刑事立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朱志荣 《学术界》2012,(3):116-122,285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它既是一种感性风采,也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层次与境界.气韵流布于作品的感性形态中,是生命律动和精神韵味的统一.气与韵的关系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气韵以形似为基础,重在传神,乃至余味无穷.它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艺术家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风格特征,并体现和谐原则.在作品气韵的创构中,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尤为重要,而后天的陶养也很重要,并使其得法,通过技巧和艺术语言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法治路径中,法治本身存在诸多限定性因素,而从现象学上看,其突出症结就是法治的多重规律所存在的紧张关系。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对作为后盾之法而言,已是不可回避的规律;对此二律背反的解决,需着眼于刑法本体论范畴及刑事政策原理展开研究,即重点从立法、政策两个方位寻求进路。  相似文献   

20.
李海涛 《北方论丛》2016,(3):136-141
在哲学实验中著名的“诺布效应”,基于道德判断天然地遵守着一种贸易特征的机制和原则:以收益最大化的个体愿望,达成与他人的等价交换,或者说,以与他人的等价交换,实现个体收益的最大化。它彰显出社会行为中的利己主义,以及否定和扬弃利己主义的努力,正是二者的冲突与对话,实现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平衡,达成了个体与社会的契约,使社会成为可能。利己主义的超越,意味着人在努力摆脱自然的束缚,获得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大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