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理念和模式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差异逐步缩小,但供给差异消除将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基于个体自身或所属群体特征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差异将成为影响其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文化设施评价、服务便利性评价、个人教育水平、空闲时间、劳动强度、人际环境压力和城市文化适应性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主要因素;对此,可以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模式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终身教育体系建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生存条件改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和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文化习性培养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逻辑结构,进而探讨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品牌偏好的影响机制,以便在操作层面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包含认同和拒斥两个维度,认同是影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本土品牌偏好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对外来品牌偏好影响不显著。本土品牌企业在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品牌代言层面应采用民族文化元素的诉求方式,强化消费者的国货意识。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涌向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等经济发达城市。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大规模递增,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外来务工人员犯罪问题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外来务工人员流向城市并犯罪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将如何解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也必须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的不同,这类群体同比原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具有较大差异,并被学术界广泛认同。我们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状况作为分析要点,通过对8个城市1803名农民工的详细分析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同比原生代农民工在纵向提升维度和横向排斥维度方面均具有更为优势的就业保障能力;(2)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优势在各个区域的调查中均有普遍的呈现;(3)就业保障能力的提高源于新生代农民工对人力资本因素的坚持和对社会资本因素的重视。我国政府应当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能力,减少其排斥水平,并在注重人力资本培训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引导其社会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青年的城乡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可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农村青年的就业模式选择及城乡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民族特征、个人发展需求、社会机会平等与否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青年的城乡就业意愿.基于此,统筹广西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城乡就业,应发展县域经济,更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担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6.
汤晓颖  向辉 《天府新论》2004,(Z1):49-51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下岗人员就业的局面,就业形势严峻.解决就业问题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劳动力资源教育和培训工作;健全失业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灵活就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城乡互动,使新时期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与希望。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层次的心理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社区层面融合在实践中早已破冰,而这两者为最终的制度融入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如何从高层制度协调着眼,切实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是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孙海梅 《理论界》2012,(12):168-16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素质低、技能差、不能很好融入城市等问题。宁波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提升也面临一个亟待改善的状态。本文通过对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的意义、现状的论述,着重从法制建设、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和社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战略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铭  高虹  佐藤宏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47-66,206
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劳动力个人的就业概率,而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外来移民会挤占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使用工具变量,对个人层面的就业决定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此外,城市规模扩大的就业增加效应对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并不相同。总的来说,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影响中等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因此,采取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制措施,并且特别针对低技能劳动力进行限制,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的局面,不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0.
鄢圣文 《兰州学刊》2009,(2):155-157
妥善处理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是统筹亦庄地区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文章根据亦庄镇适龄劳动力求职需求调查问卷和农转非人员访谈调研的分析,认为亦庄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制度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故可以尝试从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劳动者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解释要素,首先是由自由选择程度所决定的个人发展偏好的满足程度。"不服从者不得食"和"不换思想就换人"的高度集权型计划制度,系统化地深度剥夺了国民大众满足其个人偏好的发展权益,将国民大众推入了就业苦恼和长期持续的发展困境。国民大众发展偏好满足与政府强制干预状态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市场化自由选择程度之间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最大化地提升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程度,以个人发展偏好引导个人自主决策,在市场化自由竞争中寻求最适合个人发展偏好的高质量选择机会,这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实现转轨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的核心范畴是贫困,目标是克服贫困.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因其生存型贫困救助局限,救助资源受益分配瞄准偏差,就业激励机制和就业援助专项制度缺失漏洞,内在地存在着反贫困功能梗塞.必须在技术层面: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分类设计,防止形成“贫困陷阱”;加强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反贫困的制度合力.在制度建设层面:实现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转变,减少贫困发生因素;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劳动自救,并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从而确保反贫困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征地制度、培训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征地使用效率低,就业贡献率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发育不良,影响投资增长;工业发展短视、就业容量受限;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腐,劳动素质和技能偏低等具体因素,使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从整改集体经济,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建立和完善农民“失地失业”和“安置就业”并举机制;大力发展街道服务业,开创就业机会;健全转型农民保障体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城郊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就业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化解失地农民就业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绩效薪酬制度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绩效薪酬制度的改革是否成功。国内外对教师绩效薪酬偏好研究结论尚存争议,对于影响教师绩效薪酬偏好的成因也莫衷一是。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以及我国教师绩效薪酬制度特征,从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进行综合影响机理讨论,更切合中国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在空间地理上的转移,城市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突破户籍等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障碍后,转变为真正的市民仍需历经长期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民工群体以及城中村村民、失地农民的研究发现,准市民群体的价值观既有重视经济价值的一面,也有重视政治权力和公共参与的一面;既有重视家族、宗族和道德伦理的一面,也有善于学习先进都市文化、崇尚教育的一面。如此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对于其市民化过程既有积极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索准市民群体新型价值观的塑造路径,才能使准市民以更好的思想状态融入城市社会并完成其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2006年CGSS数据,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个人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就业有显著影响;父母自身的层次和掌握的社会资源在城市女性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职务的层次、户口性质均对城市女性的就业产生影响,父亲的影响力度更大,在城市女性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代际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选取城镇发展、农村建设、制度安排三个维度,并构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得出各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女性就业率低、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在我国一直受到关注.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性(宏观)因素和个体性(微观)因素两个层面.许多文献从传统的角度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而少有文献用数据建模的方法研究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本文分析女性就业的现状,并选取可能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些因素,对其建立数学模型,以分析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R&D活动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技术落后国家的实际情况,研究R&D活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在计算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R&D与就业之间的回归模型。中国的经验研究显示:对像中国这样的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而言,企业主动进行R&D活动的动机不强,研发活动受到抑制;对就业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分工细化等途径进行传导,人力资本的作用较小;在技术模仿阶段,R&D的就业效应呈S型曲线特征,如果考虑到制度因素,就业水平在达到高点之后会出现下降,曲线将会向右下方倾斜。  相似文献   

20.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劳动就业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回顾西方 就业理论的发展,探讨其演变规律和趋势,对启发和指导我们的就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西 方经济学对就业的理论分析经历了多方面的变迁和深化,即从就业总量到结构的深化、从自由放任到政 策干预的认同、从宏观到微观的视线转移以及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分析,等等。由此推动着就业理 论的不断发展。就业理论的演变反映出人们对就业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体现了解决好就业问题的诸 多要求,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