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 康德以知性分析论扬弃旧本体论的意向经康德马堡学派发扬,在现代分析哲学那里,知性分析终于凝聚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宣告:“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在维氏看来,“这种界线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线那一方面的事情,就简直是无意思的。”“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这就是说,语言自身已排除了本体论。但维氏所谓语言,是指逻辑意义的语言或语言的逻辑本质。故前述命题被强调性地重复为:“世界的界线也是逻辑的界限”。而“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中所注的“唯一的语言”。当指逻辑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理论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内容。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图像论思想表达了他的真理符合论,这是一种基于科学语言观的可充分言说的真理,但这种言说却最终陷入了什么也没有说的悖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反思和批判了前期思想,指出真理应看作语法规则的一种形式,它在语言游戏中呈现自身,是生活形式的意义显示。维特根斯坦两种形态的真理论分别契合于前后期不同的哲学论述,并在后继哲学家中产生了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对于唯我论问题处理在前后期经历了从同情到温和批判再到彻底批判的转变.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唯我论的命意是正确的,只是不可说,而是显示出来,对唯我论持一种同情加理解的态度;中期维特根斯坦开始从感觉经验层面上考察唯我论,将唯我论放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直接经验范围内加以分析,主张唯我论在区分语法陈述和事实陈述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本身断言却是荒谬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持坚决批判态度,他通过提出“语言游戏”概念,强调语言的可交流性与公共性,特别是通过私人语言和私人定义不可能的论证,彻底取消了唯我论者的“自我”的观念,宣告了唯我论的破产,实现了哲学观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坚信"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所谓不可说的东西,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什么东西,恰恰相反,就是"当下"或"现在"的语言或世界本身.所谓逻辑形式等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能是就当下的语言一世界而言的.这是合理解读维待根斯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坚信“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所谓不可说的东西。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什么东西,恰恰相反,就是“当下”或“现在”的语言或世界本身。所谓逻辑形式等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能是就当下的语言~世界而言的。这是合理解读维特根斯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是以界限问题为核心展开的,而界限问题又可以归结为先验主体问题,它可以通过"我能(知道)什么?"这一形式展示出来。维特根斯坦对康德哲学的改造是通过界限的语言化和主体的界限化进行的,即把康德哲学的理性界限改造成为逻辑语言界限,并通过主体的界限化使主体成为世界的界限,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主体——界限主体。由于界限主体具有"零位"特性(类似于数学中的零),于是,康德关于主体能力和理性界限的提问"我能……?"相应地就转变为一种基于"零位"主体的逻辑语言的意义标准的提问"人们怎么能……?"哲学问题也就转移到了以探讨"怎样"为特色的"Canbe"问题上来了,康德的哲学问题也就从理性的平面转移到了语言逻辑平面。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多处谈及"不可说"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和神秘的东西不可说,不可言说常常同神秘主义有缘。然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倾向与传统的神秘主义有着截然的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是对世界的结构进行逻辑考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益宁 《理论界》2009,(4):134-135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有着与世界相同的逻辑构造,是世界的图式。但他所说的语言并非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而是一种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理想语言或人工语言。他在对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的同时,也将世界划分为事实的世界和事态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维特根斯坦派的兴起,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新旧各种解读意见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为何要将自己书中的命题视作没有意思的空谈而展开。传统解读者大都倾向于认为,尽管构成《逻辑哲学论》的命题本身没有任何意思,但通过它们可以显示出形而上学真理。而新维特根斯坦派则认为,应果断地将这些命题看作是不仅毫无意思而且也无法显示任何东西的纯粹空谈。这些针锋相对的解读意见虽各有道理,却未能足够细致地考察维特根斯坦用“我的命题”这一短语到底意指他书中的哪些命题。而只要严格按照该书所使用的命题编码系统,不仅从纵向而且从横向上看待这些命题之间的层次区分与相互关联,便可望寻得一条全面理解该书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呈现自身,后者对于女娲信仰命题的证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仰命题证真的关键在于信徒的迷狂的心理体验,并以此实现与女娲融为一体的愿望,不可说部分的显示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维也纳学派与前期维特根斯坦都以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为哲学路径,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为旨趣,他们在"语言批判"的同一维度上形成了拒斥形而上学与限制形而上学两种趋向,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结论.雏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目的是想廓清形而上学的活动范围,并摆正它在哲学中的位置,而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的限制,则是为了捍卫更为重要的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对于人类文化而言,形而上学犹如康德所说是一种像空气般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永远不可能"告老还乡".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一生对哲学的批判、瓦解和创新,成绩斐然,他那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以及那富有神秘性的、不可言说的思维方式和“语录体”式的叙述风格与中国禅宗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性。维特根斯坦是通过“看”和“显示”来呈现“不可说”;禅宗则是通过“默照禅”和“以势示禅”来显示“不可说”,二者“殊途同归”。维特根斯坦的思、言和行都与禅修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看,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西方世界里的东方禅师。  相似文献   

15.
我所研究的论题很广泛,但我将集中研究起于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一年重操哲学旧业——迄于1936年——他这一年在“论私人经验和感觉予料讲课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骚动不安的时期。1930年,他在给剑桥听众的讲课中说明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观点,这种说明已略有修改。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论证来反对这样一种现象论,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说明感觉预料——即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印象,等等——从而主张有人能够设立一种私人语言来完全脱离于物理世界地报导他自己的感觉预料。 这似乎说明,当他写《逻辑哲学论》时,他曾是这样的现象论者,直至1936年他才摆脱了那种知觉论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不同意对他的哲学发展作这样的解释,但我不在本文争论此事,我只想对于这“中期”的七年中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去详细考察对立主张的依据。因此,如果我对研究有所推进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我想从在《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论述谈起,对这一阶段的情况我只简略谈谈。因为,在我最近论维特根斯坦著作的第一卷(指1987年出版的《虚假的牢笼》第一卷)中,我反对这种看法;他的早期著作说明他力求摆脱以感觉预料为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7.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能思维和表象的经验的主体,而是哲学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中的对象或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也是世界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中发现和认识形而上学主体,如同眼睛和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视野的存在推论不出眼睛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世界中事实的存在来推论出形而上学主体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主体从世界的对象或事实中分离出来,并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置为世界的一个界限,这是他的逻辑观的直接结果之一。他主张世界是我的世界是自我进入哲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的自我才能被设置和保存起来。这种设置形而上学主体的方式虽然比较独特,但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内造出了一个逻辑主义的知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图象论为基础,以命题分析理论为核心,又以对自然科学命题的解释和分析作为其最后的落脚点。所谓图象论,简单地说,就是命题与事实,从而语言与世界之间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图示与被图示的关系。其中,命题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组成命题的初始符号与构成事实的客体之间处于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中——这两点是图象论的基本要求。基于图象论而作出的命题分析区分出基本命题、命题和逻辑命题三种不同形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逻辑特点。借助这种分析,维…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 ,即“图像论”和“工具 (用法 )论”。分析对比这两种关于意义的比喻方式被认为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进而认识它和早期哲学之差异的捷径”。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 ,(理想 )语言系统与世界本体论系统存在着对应性映现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图像”比喻能够充分地得以显示 ;语言命题正是作为世界的逻辑图像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拒斥“图像论” ,提出了“工具 (用法 )论” ,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语词乃至整个语言就是一种工具 ,依据不同的目的 ,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意义就在于它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在吸收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哲学体系。金岳霖与维特根斯坦关于世界的构造思想是不同的。金岳霖所构造的世界在界限上更广于维特斯坦所构造的世界;金岳霖的世界本体论基础比维特根斯坦世界本体论基础,在内容上更宽泛,在程度上更抽象,在视野中更具备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