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侯艳霞  张万强 《理论界》2008,(5):183-184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成员的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社区阶层化趋势增强,阶层贫富差距继续扩大,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利益矛盾也有加剧态势,对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
黄利秀 《学术论坛》2007,30(8):134-137
随着社会经济急剧变迁,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各阶层在利益的占有上是失衡的.为了避免由于利益失衡而导致阶层矛盾的激化,党和政府应该协调阶层利益促进阶层合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矛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层关系的变动,深刻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基本变化。转型社会阶层矛盾的发展,更加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本文从阶层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以及阶层矛盾的相关因素两个层面,对阶层矛盾作一些比较分析,并就相关的对策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我国阶层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弹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转型期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等几个主要社会阶层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阶层结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存在的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及其所导致的各阶层间利益关系的失调,主要体现在当前愈来愈严重的贫富差距上。协调当前阶层间利益关系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适度差距原则、普遍受益原则和最低需要满足原则。  相似文献   

5.
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意识是一定社会阶层成员对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认知、评价和感受的综合反映,它既包含作为阶层成员个体的主观意识方面,也包含作为阶层成员共同认知的集体意识的方面。社会转型以来,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从潜伏期、萌发期到强化期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相联系的阶层认同意识则呈现为两极清晰中间模糊的阶层认同特征;较为突出的冲突性或对立性则是目前阶层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游龙波  徐彬 《东南学术》2007,(6):116-12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并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此形势,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把握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趋势及其特征.本文着重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从阶层的构成、流动、利益和认同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7.
村庄结构分化及其社会治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分化及阶层分化的程度不同,不同区域村庄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阶层社会结构。分化程度高的富裕村庄,阶层结构多元化,阶层差距拉大,阶层矛盾、阶层利益复杂化;中度分化村庄则资源有限,社会性竞争异常激烈;以偏远地区为代表的低度分化村庄阶层结构单一,阶层关系缓和。农村阶层结构具有区域差异性,创新农村社会政策需高度重视不同村庄的社会阶层结构及治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建伟 《天府新论》2011,(4):101-107
近几年来,围绕中间阶层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争论,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规模的认同、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发展程度的看法等方面。学者界定的中间阶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界定是一种"去两边,存中间"的高度抽象的定义方法,但存在边界模糊、内涵不确定等不足;狭义的概念界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征描述法",特别是将中间阶层的外延界定为城市居民,无形中缩小了中间阶层的规模。其实,中间阶层可界定为:对社会资源和机会没有强控制力,处于一种生活自主、价值独立、具有自我满足感并适应性生活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群体。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揭示了中间阶层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消解了中间阶层概念的时空限制,避免了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引起的歧义;强化了主观认同和感受在中间阶层认定中的作用,明晰了中间阶层在社会阶层序列和结构中的位置,明确了中间阶层的边界。至于中间阶层的规模测算,无论用经济指标测算,还是用综合性指标测算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认同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要做细致分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中间阶层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传统中间阶层和新式中间阶层,目前二者并存。判断中间阶层发展的程度,首先要确立评判的角度和标准。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中国的中间阶层还未真正形成。中间阶层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的必要性。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阶层应该主要依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三个新兴阶层。这三大新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只有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使新资本资源、新知识资源、新劳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好地整合和配置,在社会各阶层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分享,才能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新兴阶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小萍 《兰州学刊》2005,(3):229-231
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是在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出现的,本文分析了新兴阶层产生的历史背景、阶层的理论划分依据、利益诉求及阶层的社会功能,综合学术界观点对新兴阶层进行合理的定性与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方位的系统性利益调整已迫在眉睫,而法律调整机制在平衡阶层利益冲突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调整的关键就在于对阶层利益进行界分和配置并予以法律上的确认,以保障每个社会阶层的权益,特别是弱势阶层及其利益群体的权益。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旨在建构利益冲突表达、利益冲突选择和评价以及利益冲突平衡的机制,以达到界定利益边界、调整利益配置、确认利益差别和平衡利益冲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阶层变动与利益分化之中,出现了新的阶层。而在这种社会阶层分化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中间阶层的不成熟以及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形成等。这些问题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成果,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作了八个方面的判断:劳动分工与职业将成为判别阶层的主要标准;社会分化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差别;两极分化的社会已经来临;社会阶层的轮廓已经浮现;通过正当职业途径进入富裕阶层的人会越来越多;社会阶层结构的弹性空间不断加大;贫困者阶层将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保护;非政府组织将成为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重要纽带;社会阶层结构的动荡源高度集中和明晰。  相似文献   

14.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我国阶层关系出现了多样化表征,经济利益博弈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资源角逐加剧了阶层关系冲突可能,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统一趋于困难。建构阶层关系和谐的路径可以分从多个视角考量:首先要分好财富“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提升政治民主水平;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各阶层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5.
阶层结构变迁是当代社会转型的明显标志,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急速变迁,社会学家从不同视野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出发,依据东北地区调查资料可以获得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理论观点,地位维度的变化体现了阶层结构变迁的深层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的非均衡性和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当从不同阶层成员的具体利益出发,通过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建构,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公正、合理、开放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区分通常是以一些客观社会经济指标来加以确定的,但这种指标在中国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结构变动中,阶层利益和阶层意识却表现出不明确的,或有待发展的特征。为了检验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以及阶层结构化的程度,我们进行了考察,并希望依据客观经济指标来划分出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存在这样一些一般规律:1.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形;2.从其内在依据看,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3.从其历经过程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阶层固化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导致的社会阶层间流动减少、社会不平等代际复制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固化趋势,"二代"现象与"寒门难出贵子"是其表现形式。阶层固化本质上是"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进步的回退。社会资本存量差异是导致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差异催生阶层固化、城乡社会资本差异加剧阶层固化、高等教育领域社会资本差异形塑阶层固化。  相似文献   

20.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