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乡村社会治理,实质上是以乡镇政府管理和农民制度化参与相结合,以村民自治为核心,以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一种乡政村治的良性发展模式。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越级上访、群体申诉、直接对抗等大量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严重破坏现行的乡政村治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的绩效。破解这一挑战,需要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文化,完善农民制度化参与机制,创造农民制度化参与的社会氛围,和推动乡村社会形成农民制度化参与的条件,来为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转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培育农村社会资本、担当农民的利益代言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村民自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实现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为扩大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和民主化。然而 ,在社会转型时期 ,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农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 ,介绍了当前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从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社会负作用  相似文献   

4.
温淑春 《理论界》2009,(8):12-15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规定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是衡量基层民主发展状况的尺度.从制度化角度对农民政治参与加以分析,对于实现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开辟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制度化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还存在种种问题,分析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推进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国家治理转型逐渐成为当前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抉择,是建构现代国家、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改革举措。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协同共治,需要理性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结合,然而,由于民主、法治等现代性因素成长较晚,加之各种体制性因素的阻碍,我国政治参与处于非理性、非制度化向理性、制度化转变与完善的阶段,这成为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必须跨越的屏障。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的诸多问题,必然推进制度化政治参与建设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转型与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期,农村基层政治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政治参与途径还不够健全,因而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不可避免,这是一种体制外政治参与的表现。我们党要更加注重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积极努力弄清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目的在于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并引导农民进行适度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加速新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既受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传统政治文化、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同时还受现有政治参与制度缺陷的困扰.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针对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深入探讨完善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蒙  王明生 《学术界》2012,(2):29-37,282
当前,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中。借鉴用来考察后发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亨廷顿公式"中的制度化概念,结合中国的本土政治经验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出"再制度化"的新观点,以其作为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关系的中介。可以看到,政治参与促进了"再制度化"过程,而"再制度化"则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保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1)
构建和谐乡村是我国现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要求,是后农业时代乡村治理的追求目标。构建需要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和谐需要有序体现,有序政治参与是和谐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建和谐乡村的过程是乡村治理组织不断为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农民反作用与乡村治理的过程。农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进而形成全体农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平和局面,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冲突,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和谐乡村治理则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权益表达及保障。  相似文献   

11.
乡村政治关系和谐构建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政治参与程度及其秩序直接显示乡村政治关系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我国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状况。针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非制度化趋势的现状,构建和谐乡村政治关系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作为农村事务的主要一项,从新中国成立起经历基层政权与农民共同主体,人民公社单一主体及农民单一主体的三个不同主体阶段。三个阶段中显示出了认识村治主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力量与非国家力量间关系以及主体与土地制度间的关系。随着村治主体的稳定,党组织建设,宗族稳定又在影响着村治。因此,必须要明确国家中心任务,以便促进村民自主意识,以便更好推进村治。  相似文献   

13.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4.
陈静漪  宗晓华 《江海学刊》2012,(4):226-233,239
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财力在政府内部逐级集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发生了集权取向的持续改革。然而,集权取向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稳定供给和减轻农民直接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之于乡村社会的"悬浮"以及相应的治理机制失衡,最终可能引致供给主体单方面意愿和目标的踏空。最近发生的包括"校车事件"在内的一系列事件表明,这种"悬浮型"有益品的供给模式和发展逻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转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民主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参数,是事关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冷漠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文化层面的;要立足本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主化、制度化与发展水平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从发展水平这一视角来阐述民主化与政治制度化的关系,那么民主化、制度化是与一定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当我们评价一个组织或制度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时,一是要以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为基础.二是在探讨政治文化或价值偏好对民主化和制度化的影响时,要考虑它们与社会发展水平或阶段的关系,它们是否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或预示着其发展方向的潜在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说,一个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或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与当时的先进的、主流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相一致的组织或制度一般具有更高的制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经典的制度化理论评估具体的组织或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农村阶层分化致使政治参与主体多元化、政治主体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极端参与方式增多、参与内容和重点转移,政治参与的新变化使我国农村传统政治参与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必须从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良性互动、提高政治系统的开放性和吸纳力、实现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更好地适应各阶层政治参与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乡村作为人类的基本聚落,其治理成效如何,直接攸关生产生活秩序能否有序、和谐、稳定。基于法治化框架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自治、德治有机对接,是确保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当前的乡村社会场域之中,法治仍处于边缘化位置,“知情祛魅”现象又普遍存在,因此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虽有明显推进,但乡村治理系统的运转仍然不够顺畅。为此,需在继续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与“自治”“德治”两种治理范式之间的融合,由此驱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协调、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范一 《齐鲁学刊》2007,1(4):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种种的问题。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专业协会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市场与政府三大行为主体的利益对接,体现了承载其上的服务属性和管理属性,成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云南省元谋县的农村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协会、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解析这种关系有利于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