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宽国际政治研究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领域主要局限于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已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则使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又拓宽了一大步,把国际问题研究同世界历史联接起来。对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契机,可以把国际政治置于人类文明史的轨迹上来加以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文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对亨廷顿文章的讨论其意义主要不在于文章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启发我们使国际政治从大厦的一隅走向世界文明史的整个大厦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学者论“文明的冲突”王国平张国胜美国学者亨廷顿关于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发表后,由于其所提出问题的前沿性、全局性和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集中考察俄罗斯学者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观点,以期推动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概括...  相似文献   

3.
印度现代著名学者D.D.高善必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是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向为我国从事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所推重。季羡林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并盛赞其作者“一空倚傍,独立创新”的精神。他进而指出,印度和世界学术界给该书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将其“译为汉文,实有必要。”该书行文简约,不足二十万言,但内容却涉及印度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和艺术诸方面,勾勒了印度从原始时期到封建社会前夕的历史轮廓。作者力图从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角度来探寻印度古…  相似文献   

4.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5.
当前专业人士普遍认为 ,我国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研究领域现存的主要问题是 :评论多于创新 ;热衷讨论时事而轻视研究理论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等。不少学者指出 ,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和研究方法的单一 ,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 ,研究方法的不科学和缺乏规范 ,也阻碍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专业化发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一项工作的进展往往依赖工具的改进和方法的革新。对我国国际关系研究来说 ,阎学通教授的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可算是“利其器”的一本方法论工具书了。《方法》一书首先“利”在其“准…  相似文献   

6.
本书由13篇研究社会经济学的论文构成,它是“当代经济思想”丛书的组成部分。该丛书旨在对所讨论的领域提供“一个批评性的建设意见”,提供一个“论坛”,“国际著名的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个论坛,就重要的相关问题发表其看法”。在本书中,12名一流学者就社会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因而显然实现了丛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最近1O年来,我国的日本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日本学”这一重大课题,并就此进行了若干思考和探索。本刊现发表骆为龙等同志的3篇论文,以期在日本研究学界开展讨论,促进我国的日本研究。我们热忱地欢迎有关学者、专家向本刊投稿,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近几年来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研究兴趣大增,研究机构中增加了一批新人。有一批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研究立足于从共产主义威胁转向共产主义破产;但另一批西方学者则客观地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问题及其改革、变化及前景,认为“社会主义有合理成分,应保留下来”。目前西方学者在社会主义研究方面的两个派别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前一派批评后一派学者,称与社会主义国家旧政权“关系太密”。与我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徐霞客研究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对于一位历史人物和一门学问,在不长的时期内,在国内甚至国外,吸引许多学者从事研究,一时间获得大量研究成果,超过以前几百年的研究,确实十分难得。我在这一时期的徐霞客纪念学术活动中,一开始就提出“徐学”这个名称,而且把它紧紧地与“郦学”联系起来。这并不仅仅因为我一辈子从事“郦学”研究,希望能有一门与“郦学”相呼应的学问。由于我看到,“郦学”与“徐学”除了它们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有位著名学者,因一项科研成果获国际学术奖。在领奖会上,他谦虚地说:“该项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一句话未完,台下唏嘘一片,许多外国学者摇头叹息说:“中国人太自卑了”。其实,该成果已达世界最高水平。然而这位权威依旧“谦虚”地说:“还有很大差距”,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呢?到底是谦虚还是自卑呢?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出现了一大批分支社会学学科。但它们的发展并不是尽如人意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学扩展到其它学科研究的领域时,往往并未同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名为“××社会学”,实则两方面内容却是割裂的。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些分支社会学论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如何使分支社会学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确是摆在社会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最近,笔者读到了日本学者富永健一主编的《经济社会学》,深感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向从事社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数字文化中,“九”是极数。它以谐音的表意方式传达着永久和永恒的终极企盼。而我们的先民向来是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由此而形成的“九品”文学观念,也是我国中古文学艺术的创造主体所特有的。“九品”观念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它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便是“九州”的划分。由此,“九”这一极数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周代的文明礼乐踵其步武,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于是,东汉学者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三国时代曹魏学者陈群因之而确立九品官人法。“九品”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所及,包括我国中古文化的各个层面,其中以文学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界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总体文化的研究方面,抑或是在文化专题史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论著。其中滕军女士(北京大学日本学系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撰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可以说是,我国学者、也是世界日本学界关于日本“茶文化”的第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论著。它标志着在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形态的“茶文化”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站在了国际日本学界的前沿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227万字,图片431张,由东方…  相似文献   

14.
论感情是人对其生命非常态的自我感知──兼论生命即“自为”叶知秋1.正如一位对感情问题“研究、思考了许多年”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的感情,云谲波诡,瞬息万变,是一个最难进行科学把握的领域”,①感情作为一个认识对象确曾苦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即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共关系的大众传播特征厉雅,奎裕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纽带。在美国著名公关教育家詹姆斯·格鲁尼格看来,公共关系不仅“是一个专业领域,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项传播事业”。另一位美国公关学者丹尼斯·威尔科克斯甚至...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的美国是以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发展为其特征的,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它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许多苏联和国外研究者们将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和以利用微电子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推广联系起来。在1987年出版的一部集体著作中,苏联学者们指出:“科技革命现阶段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创造本身、物质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的电子自动化为特征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微电子工艺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在教育方向上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响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在大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能实时监控“双创”教育的办学方向,还能及时发现短板,优化办学方法和资源配置,同时集取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实践,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复制。该文在回顾学者在“双创”教育评估领域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将企业培训评估领域著名的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中,并对其做了适应性和创造性改造,采用混合测评模式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评价设计,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实践向更加全面客观、操作便捷和常态化的方向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养老方式研究领域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我国养老方式为双向的“反哺”模式,西方为单向的“接力”模式。笔者通过对最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由于现实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以上的有关国内外养老方式的划分方法已经不能准确地概括现实情况。从代际关系角度看,中西方养老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用“相互依存模式”代替“反哺”和“接力”更能准确地反映养老方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李春青 《求是学刊》2004,31(6):105-106
●主持人话语: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 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90年代中期以来,这门学科却渐 渐沉寂下来了,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分析论”的末尾,安排了一个“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对于这个“演绎”学术界一向不甚重视。当代德国学者沃尔夫岗·巴图沙特(WolfganBartuschat)认为康德的“演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其中缺乏真正需要演绎的论题,同时又把崇高的判断排除出去,只就美的判断进行演绎,这也有损于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他还认为“演绎”中的论证并未超出“美的分析”中所作的说明。①在我国,著名学者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等在讨论康德美学时对“演绎”部分只字未提,表明他们完全忽视其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康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