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     
本专栏下的一组文章 ,是由张凤林教授所主持的 2 0 0 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就业制度重构———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开发的一种微观机制”( 0 2BJY0 3 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探讨的是有关劳动市场与就业体制重构的问题。就业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虽然近年来已取得较大成效 ,但改革过程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和震荡也相当大 ,至今规范完善的就业制度并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本项研究试图从新的视角来探讨就业体制重构的优化选择问题。我国以往关于就业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大都拘泥于新古典的理论框架 ,由…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就业与工资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制度的必然要求.废除就业"终身制"、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合同制和绩效工资制已成为一种共识,砸了"铁饭碗"才有"金饭碗"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一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我国产权制度的变革,本文涤劳动制度与产权制度的内在关联入手.论述打破"铁饭碗"重建我国劳动产权制度的路径,为完善我国劳动产权制度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美国和日本虽然都是市场体系的国家 ,但在就业制度方面却存在着若干显著的差别。日本的就业制度是典型的内部劳动市场模式 ,而美国的就业安排更接近于外部劳动市场模式。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的稳定性不同。在此综合一些西方学者关于美日劳动市场差别的最新的比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以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形成的视角解释美日之间就业均衡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深入分析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复杂特点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改革创新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用工模式,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阐述了特区劳动法的体制和特点,并将深圳特区的劳动法和香港的劳动法进行比较,进而指出香港劳动法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深圳特区劳动管理法律制度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职业妇女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被引入了中国的经济生活。这一体制的确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模式。如劳动制度中的终身就业这个模式,当前已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在职业妇女中反映较强烈。因为职业妇女肩负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两副重担,而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他们优化组合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这一改革,对促进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大大有利的,对广大妇女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后劳动合同法时代,应将大学生就业协议制度置于实现社会权、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理念下反思和重构。就业协议定性为附期限的劳动合同,具有法理正当性和劳动合同法规则依据。现行就业协议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就业体制之上,以劳动关系的行政控制为特征,实现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本位;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治化的要求,将加剧经济和社会的断裂,悖离民生,不利于社会和谐。人们应从理念更新、主体改造、权利义务设计、责任机制和救济机制设计等方面重构就业协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浅论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市场并非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统一完整 ,而是处于分割的状态。如果以企业与市场的接触点为边界 ,那么我们可以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企业内部的劳动市场和企业外部的劳动市场两大块。内部劳动市场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模型的制度安排 ,它拥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基础。吸收西方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探讨内部劳动市场的效率基础、限制条件及其对于国企就业体制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就业压力凸显的社会背景下,就业权不应仅是象征性的权利宣言,而应当是具有理论支撑和实际诉求的法律权利,进而能够厘清与就业相关的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理论上说,就业权是指未就业的劳动者在寻求建立职业从属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所享有的,获得国家就业辅助以及自主、平等就业保障的一种工作权。此种权利在计划型与市场型两种就业制度下有着根本区别。并且根据国家所承担的义务不同可以划分为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和就业辅助权。  相似文献   

10.
剖析原有劳动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指出劳动制度、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并提出劳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劳动制度的改革在于建立一种能使劳动者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自行合理流动的微观机制。企业工资改革应与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实现“自主分配、市场控制、控制市场”的目标模式。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于将独家包“营”改为各家分“营”,国家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责任出发,应有一套供全体公民享受的基本保险办法;企业应有一套供其职工享受的按工龄长短支付的补充保险办法;劳动者个人应有一套个人投保、取保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一些复杂的就业现象为切入点,以中国改革的逻辑为主线,对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就业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涉及"转型初期失业原因和就业体制转换问题""劳动力流动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女性劳动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五个层面的问题,这种从宏观层面到微观维度,再提升到宏观层面的研究反映出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最后,文章指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理,而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遵循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型劳动就业体制,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型劳动就业体制。文章阐述了市场框架下的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Demographic trends in Japan are producing a declining population that is rapidly growing older. With a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around 1.3 children per woman, the population has already begun to declin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se demographic trends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at Japan is projected to experience over the next 20 years. 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labor market policies on age-specific employment rates and assess whether innovative policies can moderate the decline in employment. Public policies encouraging increased employment of women and persons aged 60 and older could partially offset the anticipated decline in employm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for European policy maker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二战后形成的一种雇用制度,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雇用关系具有长期性和隐性合约的性质,并实行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使其在节约准固定成本、监督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具备制度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5.
劳务派遣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劳务模式,对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正常的劳动力市场秩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日本的劳务派遣业兴起较早,形成较有特点的运行模式。日本派遣业的特点和我国派遣业存在的不足表明,我国劳务派遣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努力形成"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的四位一体的派遣形态。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主体行为下的失业安置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的调控应该以劳动者为主体;在政策导向的调整中,淡化劳动市场的政府行为,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用市场行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政府就业决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安徽与贵州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探讨择业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并考察市场化程度与劳动力类型对这一因果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择业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二元路径模式,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会因市场化程度与劳动力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国企改革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又大量存在。利用双价模型分析信息不完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透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类型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因素,分析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假文凭”、“假学历”现象,为了并可以据此为提高市场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就业问题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行政安置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体制性冗员释放与转换,因此,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必须从这种特有的“制度性就业”矛盾出发。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规范、科学、公平的就业政策;必须依据就业能力和失业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就业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确定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