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遭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责难.国内学术界先后提出过四种关于国家本质的新论,他们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来思想,但实际上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的解释力在当代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论者都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工具观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停留于国家本质的抽象认识,忽视国家多重属性的研究,割裂国家本质与多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试图用国家的抽象本质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家问题作一劳永逸的解释.应该从"总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国家观: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社会管理的机关,同时还是平衡阶级利益的仲裁者.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多重属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面审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运行及其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对此,我们要通过对大变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地位和职能演变的考察,深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民族国家本质的认识;通过对原初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探,明确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线索对于理解国家问题的方法论借鉴;通过对当下时代问题和错误社会思潮的辨析,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为主、阶级性为辅。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性本质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价值表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着完整的理论逻辑,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本质学说之上,遵循国家向社会复归的运行轨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化、政治发展民主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职能,按照"国家本质—国家职能—政府职能—职能体系"的过程逻辑,依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进行机构设置与调整,进而实现了职能转变,体现了国家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配变迁过程。在此进程中,厘清了国家阶级统治的本质属性与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在解放发展生产力进程中剥离了政府职能,细化了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构建成熟系统的制度体系,依法全面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履行国家职能;在创新和发展国家对内职能的同时,也积极扩展了国家的对外职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本原理,而且还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与“人的存在世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的独特时空观,为寻找人的存在状态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物质性、社会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9.
从客体理解,还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为传统哲学的"符合论"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绝对的真理观",其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问题,陷入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错误之中。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就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生成根基、形成机制、发展机理、真理的证明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解决人们"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枢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探索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全面论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思想既具有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入手,提出用《宣言》中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来正确看待当今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即全球化的“二重性”问题,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民族大国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 ,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 ;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者的本质统一 ,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 :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 ,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历韧弥坚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的重大,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动物因其秉性不同 ,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象征意义。比较汉俄两种语言中涉及动物的某些成语、谚语、俗语等语言现象 ,可以揭示出民族特性 ,对日常对外交往中语言形式的取向 ,以及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国格的内涵包括国家与本国公民的国格行为;一国对另一国公民的国格行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格行为;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国格行为.认识国家国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通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认定,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绝非"自然、物质本体论",而是马克思自己提出来的"感觉激情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是层次性多元的本体论,从"实践人本论"、"感觉激情本体论"到"实践爱本论"、"两性情爱本体论",层层深入.马克思的"多元层次本体论"包容量极大,是本体论的划时代转换,为"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方向性、潮流性的.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产权是产权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及这种产权制度的形成后果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研究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的地位与历史使命,以及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不仅仅是具体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的变革 ,而且还是哲学形态的根本变革 ,是哲学的主题、性质、基本问题的根本变化 ,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这是从个体哲学发生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哲学观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