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社会契约论>为我们贡献了一幅最美好的国家政治蓝图,<爱弥儿>则培养了最好的国家公民,两者共同指向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并带有着极强的"乌托邦"印记,这是一种政治的浪漫化,更是浪漫化的政治,但正是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所树立的现实标杆,成为人们为重拾自由与平等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的重要的原动力.这一点即是卢梭政治"乌托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国内学术界目前流行的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文章以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代表作<两种自由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个分析和评论了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指出(1)他时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截然割裂是站不住脚的,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批评也可运用于消极自由之上;(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种自由哪个更重要,而在于自由为什么变成了不自由,伯林由于无视异化理论而绕开了这一问题;(3)理性与自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伯林出于经验主义的偏见而割裂了这种关系,使自由停留于最低级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4.
伯林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被认为对许多问题是一种澄清,而邓晓芒对伯林的批判重新混淆了本已澄清的问题.邓晓芒不同意两种自由的割裂,批判为所欲为的消极自由.可是,伯林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非要为不受限制的自由辩护,而是要说明两种自由的混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伯林的自由观并无根本问题,问题在于他的多元主义,而邓晓芒在多元主义上的分析更是混乱,本文力图给予澄清.  相似文献   

5.
本文集中讨论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1年介绍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文字,看他如何逐步深入探讨自由和权利的内涵,也希望以此作为个案探索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波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梁启超是将卢梭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将卢梭理论定位为一套关于自由和权利的学说,而不是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他对自由的诠释覆盖了从思想自由、公民权利到政治自由的丰富内容,并且最终超越集体主义或社群主义倾向的限制,肯定个人自由的独立价值。晚清新文化运动代表中西两个思想传统第一次认真的对话,其对现代基本价值的介绍融入了多方面的资源,包含多种诠释的可能性。梁启超对卢梭的看法之所以异于他人,是因为他把卢梭当成西方自由传统的一员,他对卢梭的解释结合了多位其他思想家的见解。他所介绍的思想自由、"天赋人权"等观念,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我的幻像 --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喜 《东南学术》2002,(3):157-164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引发了知识界的诸多批评,范伯格对伯林的批评是建立在关于"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约束"的讨论上,从而指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逻辑互蕴关系.但他对自由的理解不同干伯林,他主要强调自由的"内部敌人(欲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黑格尔及同道则强调"欲望"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相互承认,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标志,由此,马克思继承并突出地提出"只有打破人的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才能以人与人相互对待的态度,获得自由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理念具有鲜明地反对形而上"自我"概念预设以及对人性迷信的立场,强调应该从入与物、个体与类的关系角度对"自我"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因而,当可作为对"世纪末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伯林自由观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学术界目前流行的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文章以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代表作《两种自由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个分析和评论了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指出:(1)他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截然割裂是站不住脚的,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批评也可运用于消极自由之上;(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种自由哪个更重要,而在于自由为什么变成了不自由,伯林由于无视异化理论而绕开了这一问题;(3)理性与自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伯林出于经验主义的偏见而割裂了这种关系,使自由停留于最低级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8.
因为提出"回归自然"、"天才"等观点,卢梭与康德长期被奉为浪漫主义的鼻祖.但实际上,这是对他们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式的误读.与浪漫主义相对,卢梭的非浪漫主义和康德的反浪漫主义本质上都属于启蒙主义.尽管卢梭与康德的思想被误解为浪漫主义,却从反向推动了浪漫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赛亚·伯林研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业已逐渐成为显学.在当代思想史上,伯林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推动了多元主义的思考方式,一是对自由的含义进行重新反思.当前,多元主义已成为英美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共同的思考框架,而伯林则堪称多元主义的现代教父.在他开辟的思想道路上,活跃着威廉斯、德沃尔金、艾克曼、拉莫尔、拉兹等人.多元主义所要支撑的价值观是自由的价值观,它试图治愈的是一个苦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纳粹德国的暴政、集中营、斯大林的暴政,还有连绵不断的革命等.在其中,受害最深、创痛最巨的就是个人的价值与自由.  相似文献   

10.
洪堡论国家     
洪堡是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在1792年撰写的<论国家的作用>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最小国家"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国家应以单一的个人为本,它只能在保障公民安全方面发挥作用.而在其他的一切方面国家都要退出,这样才能让个人和社会自由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9-36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是以赛亚·伯林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伯林强调消极自由对于现当代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他也着力分析了积极自由变性的问题,提出在现当代社会条件下人们捍卫消极自由的重要性。但伯林并非是要人们放弃积极自由,他承认人类在追求自由的历史过程中积极自由所占的地位,并强调,人类拥抱积极自由时,如果没有为消极自由保留空间和地盘,那也就意味着丧失自由。  相似文献   

12.
汪秀丽 《学术界》2006,(3):171-176
伯林通过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揭示了自由的四种悖论,并且通过分析指出导致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一元论的价值和文化论,认为平衡和协调两种自由、采纳多元主义的价值和文化观是解决自由悖论的关键。但是伯林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平衡两种自由的合理策略,他所阐述的多元主义的价值和文化观也是不完善的,至少伯林的自由观需要一个商谈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而近代以来的自由概念又是与共同体观念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只有在自由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卢梭的自由观是共同体主义的自由观,强调在平等的共同体中实现自由.但是,个人自由并非等同于自由的共同体.能够真正实现卢梭式的共同体自由和个人自由的高度统一的,从最好的意义上看,只能是直接民主制.尽管如此,卢梭对共同体自由的强调,不仅启发了康德和黑格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重新开启了一个共同体的哲学发挥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付德军 《理论界》2009,(4):125-127
《两种自由概余》一文中,伯林阐述了自己对自由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多元主义。本文沿着伯林的思想轨迹对他的价值多元主义思想展开了述评。  相似文献   

15.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上)发表<伯林自由观批判>一文.学者周枫以<为伯林自由观辩护>为文,在该刊2006年第5期(上)对本文作者上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即是作者对周枫的批评的回应.作者指出了周枫在一系列问题上对自己对伯林的误解、误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批判伯林自由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自由的异化、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伯林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被认为对许多问题是一种澄清,而邓晓芒对伯林的批判重新混淆了本已澄清的问题。邓晓芒不同意两种自由的割裂,批判为所欲为的消极自由。可是,伯林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非要为不受限制的自由辩护,而是要说明两种自由的混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伯林的自由观并无根本问题,问题在于他的多元主义,而邓晓芒在多元主义上的分析更是混乱,本文力图给予澄清。  相似文献   

18.
让-雅克·卢梭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先驱,其作品思城辽阔,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多愁善感的字里行间.在他的所有旅途中,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对大自然的观察使得卢梭可以自在随意地邀游于自己的退想中.正如庄子的“逍遥游”,潇洒来去山水间,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时值卢梭诞辰30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卢梭文本的适度解读与阐释,试图发掘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思想,从这位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视角重新解读道家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卢梭既是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开创者,又是肇始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双重现代性内容,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共同的起点.他一方面站在启蒙的文化立场,用人颠覆了上帝,用科学颠覆了神学,表现出启蒙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启蒙的文化立场,用感觉颠覆了理性,用审美颠覆了技术,开审美现代性先声.这对现代性矛盾构成卢梭美学思想的独特张力,并不断引发后人的阐释、争议、创新.  相似文献   

20.
“自然状态”是卢梭在其著作中反复提及的一个术语,由于卢梭没有严格地定义它,所以学界对它的理解一直未达成一致,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指的是何种状态、“纯粹的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等争论较多。实际上,卢梭“自然状态”的涵义非常丰富,内在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同时包括时间上连续的三个阶段。作为卢梭所有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自然状态”范畴对于当时代意义重大,“人生而平等自由”成为当时启蒙运动的著名口号,也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先河,对于后时代最重要的启示莫过于对现代性批判的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