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发展历程,生态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背景密切相连的.从建党初期的以农村生态治理为主的土改型生态治理模式到建国初期的中央控制型生态治理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市场二元生态治理模式到新时代的多元主体协作生态治理模式,百年生态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程呈螺旋式升华.中国百年生态治理的现实启示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顶层设计、生根见效以及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持续提升党的生态治理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为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环境保障"的宏伟目标;坚持生态治理深化改革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坚持多边主义生态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福利治理也必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态转型既是一种研究"社会—自然"关系的理论框架,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发展形态,更是实现社会福利治理现代化转向的背景和契机。社会福利治理要求超越传统社会福利供需互动的简单过程,公平、效率与生态是今后社会福利治理的重要原则。随着人类社会对生态价值的不断追求,生态的意蕴得到扩展,社会生态已经成为超越纯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社会符号的概念。在中国的社会生态转型语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政策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是其集中体现,这给国家治理现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福利治理带来理念转型、方式创新、主体活力、生态善治等诸多挑战。要在社会福利治理理念上融入新的社会生态观;借助法律、社会政策、网络舆情、社会组织及市场效率等多种力量来完善社会福利治理的现代化机制体系;实现规范性社会福利治理能力和人文性社会福利治理能力的双向提升,使社会福利治理朝着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界定"生态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治理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困境的逻辑进路: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深化体制改革,消除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明晰减碳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作为中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生态系统、政策与人文环境也具有优势,也取得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当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承载量有限等"瓶颈",严重困扰福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福建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构建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制与机制建设,以推进福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是在吸收与借鉴人类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存量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政治生态、主题意蕴为理解国家治理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只有通过把握国家治理的政治生态、主题意蕴,国家治理这项系统工程的整体面貌才能得以全面地展现.结合国家治理的政治生态、主题意蕴,国家治理便有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应该在综合利用政治生态要素中的各种力量的同时,综合采取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治理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的变迁和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治理内容和机制也应该不断适应和改善.文章从我国社会生态变化的总体性特征,提出了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现代社会治理应注重从社会三大结构要素之间的联结出发,建立综合性的治理机制.从建立和完善七方面机制入手,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综合性支持,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7.
生态治理的内在伦理逻辑从"生存优雅与灵魂安顿"的生态精神高度,深度反思生态治理的价值秩序及治理主体的生成,努力揭示"大治理时代"一个更为根本、更为实质性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国家治理是基于生态治理革命性变革意义上的‘治理实践自觉’",而此种实践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态治理主体生成及现代个体生态正义观念的正当性、实践合理性规范理据。因此,生态治理的内在伦理探寻必将是人类安全性生存之生态性、价值性发展的基础。在现实实践中,生态治理的内在伦理及人学向度则是致力于构建、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国生态安全的动力机制,最终促成中华民族优雅、健全的生态精神生活秩序与和谐心智生态图景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生态治理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不断地向市场化深入,运用市场手段来治理生态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加上生态产品的非营利属性和外部性特征,促使生态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失灵。不审视生态治理的市场失灵,就难以避免生态治理的低效率。因此,需要深入探索市场失灵的症结所在,提出纠补措施,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态通论》提出了社会生态大系统概念,阐述了生态体的内涵及其运行规律。生态资源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学主要观点进行了反思。人类社会经历了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机治社会。机治社会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为主导,以平等竞争和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激烈引导、有序竞争和整体协调的方式,实现治理的一种社会运行形态。生态社会治理方式,会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实践,缘起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充分显现出自身的优越性.同时,由于中国区域治理处于发展阶段,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政治生态加以改善.首先,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现有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格局,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职能关系法律化和制度化.其次,通过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间关系,减少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过多行政干预,为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提供法治环境.再次,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促使正在兴起的中国公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探寻区域公共治理中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化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结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了扬弃生态异化的社会制度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倡导大国责任与全球治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程序正义是衡量城市生态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与步骤实现公众的生态权利。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等原因,城市生态治理中仍存在程序正义不足等问题。实现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需要承认多元正义观、深化公众参与、规范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制度建设。推进程序正义,需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跨行政经济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其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其生态安全却不容乐观,已步入生态环境恶化的高风险时期.由此,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必须进行生态文明转向.分析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失灵与困顿的诸多因素,提出包含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虽地处我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但盐碱地的利用率并不高。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加强盐碱地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加强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力的开发利用,又有利于实现盐碱地治理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应加强盐碱地生态治理工作,通过建立盐碱地生态治理制度保障、增加盐碱地生态治理资金投入、加大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支持等措施,建立盐碱地生态治理产业示范区,打造大庆市又一张生态名片。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为当代中国"五大建设"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意识的革命性提升,意味着生态问题的时代性自觉。进一步的工作,是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公众共识、有效政策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需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关系,探寻兼顾回归与超越这双重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但经济发展也导致资源和能源的衰竭并带来生态风险.生态风险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它是人类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物.风险社会生态风险的政治化推动了生态政治理论的形成.生态政治理论对于人类消除生态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生态政治理论受到指导经济发展的诸多思想的阻碍,它与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冲突的消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推行全球治理、建立基层民主和实现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开征生态税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结构调整.生态税制的设立涉及多方面因素,文章以生态税率为切入点,在全面考虑了税收收入、生态治理成本、纳税人的税负能力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税率的区间模型,认为中国生态税占GDP比重的空间为2.72%-3.185%.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发展困境已从生存论根基上危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生态伦理、生态技术与生态运动是三种表层治理路径。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权力对生态循环的时空压缩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遵循人类社会的资本逻辑与自然界的生态逻辑的内在贯通:生态资本化与资本生态化的双向生成的深层路径,使"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达到深层治理生态危机,为我们当下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0.
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民间生态政治运动促使西方国家生态政治的发展,这种发展直接内化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外化为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环保行为的塑造和环保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污染相伴而生的中国现实亦迫切需要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应提升。当然,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涉及政府内外系统的诸多要素的形态、现状和走向,难以一蹴而就。内系统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纵横向权力关系和政府官员;外系统要素既涉及公民社会和市场领域的诸多主体,又涉及域外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