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把握住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性精神的两个互补方面,本文提出的制度理性,则是二者在组织体制方面的统一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组织动力。在今日,它通过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推动社会向合理化、优化方向发展,因而是我国从不发达走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在制度理性主导下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了费先生的"人文资源"思想,而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在当今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领域里,在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 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 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对经济学中的"数学逻辑形式主义"和"工具理性"趋势的质疑和抵制,一股以呼唤人文关怀或回归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的经济学思潮悄然兴起.这股被称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或学术思潮正以一种低调但却相当稳健的姿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多个层面对主流经济学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对人文经济学兴起和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并试图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理论范式、方法论上的特点、对现行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评析和预测,最后对经济学未来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7.
多元视阈下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理困境,"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义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域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8.
周梅森的小说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在人们普遍认为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相悖的情况下,把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完美结合.文章通过对其作品<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的分析,阐释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郑镇 《东南学术》2004,(6):110-117
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引发中国少数政治精英人文精神的朦胧觉醒,但这一进程由于中西礼仪之争而中断.在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下,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从根本上说是人不如人,于是提出了国民人文素质提高的问题.直到"五四"时期,国民的人文素质提升问题,才被提到了文化自觉的层面.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科技的高度发展孕育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培养了人们的肯定式思维,肯定式思维维持了极权主义社会的延续。对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准则的充分辩护,这一“理”的缺失是马尔库塞悲观的根本原因。建立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协调发展的社会才是现代文明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群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3,23(6):160-167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现代学科群的构建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促进中国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立的主力则是"五四"前后逐渐涌现的留学生新知识群体。这是留学生学贯中西、具有西学与中学双重文化因子的必然结果。考察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杰  赫崇飞 《理论界》2014,(9):92-96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时代语境探讨后现代设计的人文属性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思想中应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出和谐发展、技术与经济互动和人文精神的吸纳等设计理念的"人文回归",为现今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使设计成为生态和谐、人文交融、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行为前提,从而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欧美生态批评理论为分析平台,梳理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重要组成"自然写作"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人文仿生学概念.自然写作通过学习自然的崇高及其深层结构、学习动物的生存智慧而使得人文仿生学与科学仿生学有了根本区别:前者的视野是宏阔的,后者的研究是微观的;前者是虚心向自然学习的,后者是对自然加以利用的;前者是生物中心主义的,后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前者是谦卑的,后者是傲慢的;前者帮助人类向自然学习如何在众生的网络中找到合适的生存位置,后者使人在从自然中得到了一些形而下的知识后,便把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踩在了脚下.由此,人文仿生学也力图通过生态性思维找寻挽救文艺颓势的良方.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工科院校普遍地存在着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质差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课题.而哲学(这里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更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论人文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人文理性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中间环节 ,是人们认知、批判、选择和创造人文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将人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历史主体.人文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分歧不在于教育目标上的差异,而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不同.前者,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文教育主张以"个人发展"为导向,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后者,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专业教育主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两者分歧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中"个人本位论"同"社会本位论"的对立.教育目标的同一性为两者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理性实践者是其融合的最终结果.理性实践者的要义在于:高等教育应当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人文教育为基础展开教学,力求开拓出一条以借助专业教育的提升,实现受育者全面发展,成为"适格"人才的教育进阶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松泉 《北方论丛》2002,(3):127-128
"什么是艺术?""艺术在社会人生中居于何种地位?""艺术何以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艺术的形而上问题,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中向来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曾经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有些经典性的论著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曾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普遍的认同,并且载入了思想史册.在艺术美学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当前阶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在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以及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都在昭示人们:高扬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如果人们继续用实用的态度对待科学和艺术,片面地搞"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有,轻人文教养",忽视科学和艺术的人文涵蕴与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衰退与社会时尚的庸俗化.于是,人们对艺术的形而上追问自然转向了寻求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力求实现科技发展(物质文化)和人文追求(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据我理解,这就是于茀同志新著<艺术的位置>出版的现实依据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9.
合作化道路是梁启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文明“双重危机”背景下所设想的多元现代化的必经途径,包括经济合作化、政治合作化、文化合作化等各个方面。他的合作化道路是人文理性主义的产物,是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批判与文化互动的结果,既是文化民族主义也是文化世界主义。这使梁启超的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文化开放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文化抉择,是以对20世纪的文明判断为理论前提的。为此,我们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反思与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应以世界文明为起点,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方法,以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学术探索、文化交流为旨归,来完成世纪抉择的学术、文化转型。东方新人文已是世界文明起点上的发展与整合,五四以来的东方文化派、玄学派及新儒学派,与高级现代化的科学、人文、自然之道融合起来,打通“后现代”,终结“新儒学”,进入“后儒时代”。邓小平理论则在改革、开放理论与“一国两制”中打开中西两种制度与文化更高一层的历史对话,它以开放人文构筑发展大道的文明抉择,也是东方走向西方,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圆合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