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白耶先生: 今晨收到编辑部转来的您的批评文章,兹作复。 一、对您的具体批评问题依顺序逐点回答如下: 1.您坚持“摹状个体”并批评拙文以“摹状本体”“偷换”之。但摹状词的对象根本不是实在个体,后者属“专名”,而您引据罗素所说“摹状个体”的“个体”却是“伪专名”即“伪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对专名词与摹状词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的命名理论开辟了专名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他的命名理论仍存在不完全性,因为这一理论无法说明专名的指称在传递中发生转移等三种情况。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10)
专名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一直处在重要地位。专名理论通常分为摹状词理论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二者的最主要分歧在于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的方式不同。名称的描述理论认为专名在确定指称时需要通过借助摹状词,传统描述理论哲学家也意识到确定名称所借助的摹状词因人而异,这样可能会造成指称失败。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描述性的反事实状况不能造成专名指称的不同。专名具有严格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理解。本文从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专名的严格性问题,并从逻辑角度阐述专名严格性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对专名作严格性的理解可以直接解释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6.
针对梅农、弗雷格等人关于名称的意义理论,罗素在其著名论文<论指称>中提出了几个语义难题,并提出自己的摹状词理论对它们加以解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无疑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义非凡,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一个新角度,即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K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难题,并逐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不定摹状词的消除、限定摹状词的消除以及限定摹状词初现和次现的区别三大困惑,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受到了哲学界的挑战。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种分析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克里普克通过模态、知识、语义证明,否定了专名指称在同一命题中由摹状词可以确定的描述主义思路,指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指称不变,其同一命题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维护了传统逻辑的二值原则。斯特劳森则用预设理论反驳了罗素的观点,并使用更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三值逻辑取代了罗素的二值逻辑来分析和评价语句,启发人们从模态逻辑的角度去考察命题,为指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直接渊源于穆勒和弗雷格的对指称与涵义的关系研究.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在承认其不足的同时,指出该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专名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它与对象的任何属性以及识别标志都没有必然联系。有关专名所指对象的可靠知识 ,我们是不能从专名本身得到的。我们从亲身感觉中、从他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或百科全书中所获悉的有关某专名对象的知识 ,并不是该专名作为语言单位所固含的知识。我们应该把语言体系中名称意义所包含的特征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加以区别。专名可以一直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而摹状词却未必。内涵论者所偏爱的专名只是专名中一种特殊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奈兰指出,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同一个限定摹状词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因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我们基本同意唐奈兰对罗素理论的批评,但认为唐奈兰对斯特劳森理论的批评是不适当的,有严重的曲解.斯特劳森先于唐奈兰提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区分,并据此指出罗素理论脱离语境的缺陷.唐奈兰的理论并未超出斯特劳森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贡献在于对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及其语境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使之与归属性用法的区别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限定摹状词的意义和解释为出发点,巴威斯等分析和刻画了限定摹状词的五种不同用法:指称性用法、外在归属性用法、内在归属性用法、同住性用法以及函数性用法.这些用法的提出,推进和深化了罗素、斯特劳森、唐奈兰、克里普克以来的摹状词理论研究,有助于澄清学界在限定摹状词用法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对与限定摹状词相关的逻辑原则(如替换原则)的探讨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素曾经认为每一个语句都对应一个被称作命题的超语言的复杂对象。这种观点使真假失去了本体论上的区别,因为真值为真的语句对应的真命题和真值为假的语句对应的假命题都是存在的。后来,他受摹状词理论的启发,提出只有真值为真的语句才有对应的复杂对象,这样的复杂对象被称为事实。他以此为线索,提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该语句对应一个事实。通过较为详细地考察罗素的事实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这个概念在罗素真理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指出:由于事实只不过是真命题的别名,所以建立在事实概念基础上的真理符合论的定义是一个空洞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贾可春 《中州学刊》2007,(5):151-154
与古典经验论哲学不同,罗素主要在语言—实在的二维框架内探讨词的意义问题。于此罗素严格区分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意义及什么构成了意义。在罗素看来,词的意义是其所指,而构成意义的东西则是某种作为因果律的关系。罗素指出,词并不直接拥有意义,因为词意指意象,而意象才意指作为意义的外部实在。在罗素哲学中,语言与经验的关系极其重要,词的意义的理解的必要标准是亲知,而且意义本身及对意义的理解都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从哲学史上看,罗素的指称论解决了观念论的困难,为语言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但仍未摆脱心理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顿新国  宋荣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49-51,108
命题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关于命题本格的观点。弗雷格认为命题即被构造的思想,罗素认为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统一体,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可能世界的集合。辨析以上观点可以指认:命题是被构造的抽象实体,它是真值载体,独立于自然语言而存在,具有合法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7-21
专名的因果历史理论是作为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的择代理论而出现的,但它无法解决空名问题。在分析回顾"语义三角形"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入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从行动论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出行动主体的重要价值和心智行动的枢纽作用,有助于厘清指称概念的层次结构及作用机理,进而解决空名难题。  相似文献   

18.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指由定冠词和名词性短语构成的语言表达式。自罗素提出限定摹状词的"量化解释"之后,斯特劳森、唐纳兰以及克里普克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拓展与辩护。借助原创性的"思想实验",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观点可以发现:尽管相关学者整体上是在"语言-实在"这一"二元论"框架下研究限定摹状词的,但在研究过程中却严重混淆了限定摹状词的"指称(语言世界)"与"指称对象(实在世界)",诉诸"限定摹状概念"进一步引出"思想世界",既能澄清混淆又能说明两者的密切联系,并在一种"三元论"框架下评价上述四位语言哲学大师的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罗素最早在《论指称》一文中提出了他关于摹状词的几乎全部基本思想,继而在《数学原理》中对其给以形式化处理,纳入其逻辑演算系统之中,并在《数理哲学导论》等书中多次重述。对此,人们大多从罗素所使用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在分析哲学中的影响的角度给以赞许。殊不知,罗素的论证过程潜在地存在某些问题,对于一种新理论的建构这可以说是致命的。但并没有谁较为完整的指出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将其指出来。  相似文献   

20.
贺寿南  尹秀娇 《理论界》2010,(6):111-11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