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山水以其秀美而闻名于天下,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怪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秀、巧、小、雅、俊等审美特征。与庐山、泰山、华山、黄山的壮美型相对而言,桂林山水可概括为秀美型。当然,秀美型只是从这一总体特征出发来界定的,在其主导风格下也会兼容其他风格。就桂林山水本身来说,也有尧山之雄伟,候山之险峻;象山之玲珑;穿山之清拔……具有客体美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形态。更何况作为欣赏者的主体结构不尽相同,在同一对象身  相似文献   

2.
在对桂林山水风景美的研究中,仅仅着眼于所谓“纯自然美”而忽视了田园、园林及其它历史和人文景观在整体旅游环境中的审美作用是不全面的。从整体旅游环境上探寻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比较它与国内外其它风景名胜在旅游审美上的异同,研究隐藏于整体环境中深刻的美学规律,分析各组成元素的联系与变化,对于全面认识桂林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优势,建设既有历史文化层次又有时代风貌的现代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桂林山水中田园环境的审美意义,它与桂林山水其他组成元素的关系与变化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桂林山水有两大审美特性:秀美与和谐美。然而后者未象前者那样得到研究者的青睐,颇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之憾。其实,二者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却是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性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两大构成因,忽视了任何一方,均难以精确地把握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征。和谐作为系统有序性的标志,它是系统关系、系统结构的最佳状态;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质。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而成为形式美的最高形态;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质而成为内容美的高级种类;并双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仅凭此,桂林山水的和谐美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桂林山水和谐美的形式、内容以及创造三方面,来作些  相似文献   

4.
如同可以把文化的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比三个层次一样,文化心理的结构也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个层次。但文化心理结构的三层次与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在文化结构的每一层次中都蕴涵着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是情感、意志和风尚习俗的层面;中层结构是观念积淀层的层面;深层结构是精神本质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晚明小品文绮丽审美风格赓续南朝文学颓废审美风格传统而具有新质。在思想格调层面,它躲避宰制儒家崇高精神所标举的明道、宗圣等规约,注重个体极致性的审美愉悦,日益表现出唯美—颓废精神;在创作主体方面,由有位的士人转变为山人、处士等身份低微的士阶层,进而题材内容告别宏大叙事而转向个人性的小叙事;在感性形式方面,它于长行文字八股时文文体之外,大兴独抒性灵的短札书牍等,极为注重以女性化的譬喻方式为代表的细节描写。这些新变不仅表现出晚明文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审美自由,形成晚明社会普遍性的文人文化,而且将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阳刚的崇高审美风格转变为阴柔的唯美—颓废审美风格,表现出中国审美文化中人与文的觉醒,从而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桂林大文章小桂林,大名气。考其原因,乃两顶桂冠使然。一曰“风景游览”,二曰“历史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积淀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借文化以显,文化凭山水以传。桂林山水是超时空的。正像小屏幕,大艺术,小桂林,大名气一样,研究小桂林,...  相似文献   

7.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生态演化,促使深层结构模式中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发生变迁。就创作主体而论,生发于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对客观物象或事象的反思性判断,进而寻找物象或事象与心象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移情与涵养的审美心理机制将物象情感化,致使物象或事象超越了具体时空、暂时经验、个体体验,获得了类属化、本质化、哲理化的新能指,从而具有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中和是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和亦雄亦秀的俊美对应,引发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共鸣。进入当下,它升级为生态中和,成了中国化、时代化、世界化的审美理想,与俊逸的景观生态合拍,使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评判,有了生态美学的依据,有了生态文明的支持。桂林的俊逸生态,在景观圈与生态圈的耦合同转中形成,在雄挺山景与柔婉水景的生态中和里涌现。桂林景观的首尾回环、整体与部分的互生环升、核心与边缘的对转、一与多的周旋、个别与系统自相似的圈长,展开了生态中和,成就了俊逸质性。桂林整体俊逸的生态,是由各部分各元素的生态中和关系而生成。它不仅是各部分共通性的相加,也不全是各部分共有性的集结,而主要是景观要素组成共同体时,于生态中和里增长出的整体性新质与系统化新韵。在中华乃至世界审美理想的现代化中,桂林遵循生态中和的原则,建构景观系统俊逸生态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为绿艺家园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生态实践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自在与自律:古代与近代的审美文化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人类审美文化迄今为止经过了自在的、自律的和他律的三个阶段。自在的审美文化主要是古代的审美文化形态,包括远古时代处于发生期的审美文化。在这一阶段审美文化的产生是自发的,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为的,它与诸种社会因素的联系是自然的,──自发、自为、自然,构成了这一阶段审美文化的自在特征。它还不带有以后的审美文化形态那种过于明显的人为性,它的各种具体现象如神话、传说、民谣、歌舞、彩陶、青铜器、漆雕、帛画、画像、石刻等,像随风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一样,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孙犁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进行审美解读,对其审美风格的变化进行界定,认为孙犁创作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由早期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向后期精粹现实主义风格转变的特征。基于风格改变的事实,探求转变的深层因素,认为其审美风格的转变是由作家精神气质的变化决定的,从影响其精神气质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生活境遇、社会历史氛围、文化积累,阐述其精神人格的构成变化,影响和决定了孙犁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边城》融合了散文、悲剧和寓言三种文体结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三重结构,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层结构以散文化写景抒情和诗性写意营造小说意境,体现对美的情感倾心;内层结构以悲剧化二元因素对立冲突彰显小说内在张力,表达对善的理想追求;深层结构以寓言化意象象征深化小说内涵,折射对思的远景凝眸;三重结构艺术完美地表达了沈从文的审美情感、人生旨趣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13.
桂林山水,本来是宇宙自然的造化,地下水、地表水的鬼斧神工,无所谓人文性的;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宝积岩人(旧石器时代)到甑皮岩人(新石器时代)的时侯起,桂林这块山水宝地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场所。桂林山水的人文特性千万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裂过。桂林的这种所谓的“自然景观”成为与海内外诸同类的悬殊点。桂林山水奇观,不纯粹是“自然景观”.本文拟把它归纳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审美形态具有整体的和合性;超越感官和对象,注重感悟和想象的超象性;与人生修养相联系,具有明确的功夫性;超越艺术体裁和种类,具有广泛的天地人艺相协调的统一性。其特点在于多义合成和亲属关联;阴阳并生,普遍联姻;风格平和、内敛、超象;家族相似。中国审美形态的成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在实践方式方面的内修、内悟、内在自由;在审美方式方面的以经验型内审美为形态基础;在审美风格的缘起上,既分别受到儒道佛禅的思想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各家的共同影响,从而表现出既独特个我,又包容博大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臧克和 《北方论丛》2001,1(1):77-84
句样原为中国古代诗话里的固有品目。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结构类型过程中,已经不满足于前人的、日常语言的习惯结构方式,因而进行加工扭曲、创辟出一种异乎前人的、有别于日常语言习惯结构方式的新的言语形式。这种新鲜的言语形式被创辟出来之后,如果进入了社会语言系统,它就会逐渐定型,形成某种语言结构类型的套语匡格,也就是所谓句样。因此,句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语言学研究们所曾经表述的:任何一个句样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句样的表层结构是指作创辟出来的新的言语形式,深层结构是指业已为新的言语形式所取代、并未在作的上下出现的那种日常语言的习惯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佛洛意德的“原欲升华”还是利维一史陀的“大脑创造文化”都反映了人本能动性是“文化”的首要本质。而文化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矛盾,各表层结构之间的矛盾,整个文化各层次“结构”与自然、人的生命创造力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总和,决定着某一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刘青 《殷都学刊》2001,(1):23-26
甲骨文句型中最有特色的句型是祭祀动词句.从表面上看,祭祀动词句句型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在复杂的表层结构背后,却是异常简单的深层语义模式.从深层的逻辑结构向表层的语言结构转换时,无外乎经过增删、移位、替换等程序.  相似文献   

18.
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识到语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概念,认为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再由转换部分转换出表层结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结构上的歧义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桂林山水园林,经过发现、修整、开扩三个历史时期的三个不同阶段,为桂林山水园林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桂林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可以说,没有唐代的山水园林,也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园林。本文试就唐代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形成及其特征作一简要论述。一、对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桂林山水园林的发现、开发、拓展过程,亦即是对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先发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由于它的自然美带有原始性,需加入人工的点染,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便合成了桂林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国外对比语言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