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送别诗源于《诗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第一次大的发展,到唐代时又一次迎来全面繁荣。在这一过程中,“酒”也逐渐发展成为送别诗的主要意象。本文试以“酒”作为切入点,以盛唐送别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前代送别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酒意象在盛唐送别诗中实现了三大突破(数量上的突破、内容上的突破、意境上的开拓),成为送别诗的核心意象,对后世送别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突破,既与酒文化的发展和风俗的变迁密切相关,又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  相似文献   

3.
当陆镇先生的座车离开了江阴南闸镇,离开了以他父亲命名的“陆金标科技学校”时,他回顾频频,60年来一直萦绕胸中的心愿得遂。此去,好一身舒松,此去,又增一腔乡情……  相似文献   

4.
九年前,我突然接到中联部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李一氓同志逝世的讣告,既未讲追悼会的日期,也没有让我去北京送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一张通告,但我继续往后看,在另一张纸上印着他感人肺腑的遗言:“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共产党人、师长、导师,就这样永远地、平平静静地离开了人间!  相似文献   

5.
情感小故事     
梅莉 《社区》2013,(13):53-53
1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爸爸。一次爸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天真地答:“当爸爸!”逗得爸爸哈哈大笑。如今,他真当了爸爸,而父亲却永远离开了他。一天,他儿子问他:“爸,您这辈子最想当什么?”他久久抚摸着父亲的遗像,微笑着说:“当儿子!”  相似文献   

6.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7.
飞鸟别集     
(1)月亮一次次地绽放着生命的美丽和圆满,因为它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2)我指责罂粟花:“你一样享受了阳光雨露,为什么要结出罪恶的果?”(3)浮萍听到了人们对她“随波逐流”的嘲讽,就格外迷恋蓝天。最后她死在一株芦苇的梢端上,遗言是:离开了水,我竟然连流浪的机会都失掉了。(4  相似文献   

8.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叫孔子,人们都尊称他为“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去祭(jì)奠(diàn)祖先。看见新奇的地方就不断地问别人,因此有人就嘲笑他:“你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还要问别人呢?”孔子一点儿也不感到可耻,反而问道:“不懂就问,这有什么不好呢?”他又教育学生说:“一  相似文献   

9.
写作送别诗是唐代社会的普遍时尚。初唐送别诗虽不能与既独标个人风采,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特征的盛唐送别诗相媲美,但若从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观之,初唐送别诗不仅在送别传统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其以个人性情的抒发为主要文体特征,也大大促进了“性情”和“声色”相统一的诗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农村涌现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寻求致富路,农业危机、粮食危机成为人们忧虑的焦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不会引发一次农村产业变革呢?2000年后农村产业结构又怎么调整呢? 外出打工挣钱被视为一条重要致富路,大批“泥腿子”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创造了奇迹,被土地禁固多年的农民温饱问题有了根本的解决,可当广大农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土地带给人们的是  相似文献   

11.
《鄞江送别图》所绘是康熙十八年(1679)甬上证人书院诸学友及子弟为万斯同、万言叔侄将北上修《明史》而饯别之事。饯别席上郑梁被嘱托绘《秋郊饯别图》以留念,最终未能完成。《秋郊饯别图》恐非《鄞江送别图》的旧称。“鄞江送别”的命名中蕴含了万斯同对自身北上修史的期许。他计划以一幅《鄞江送别图》为始,一幅《都门送归图》为终来总结自己这段修史生涯。鄞江的地理位置,恰是万斯同舍“西郊”“秋郊”等名称而取“鄞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首接一首地传唱着送别和祝福的歌曲,女士们排着队请他跳舞,男士们争相拉着他依依话别,甚至有些人情不自禁地在餐巾纸上写下了惜别的诗句……这不是影视作品中人为“烘托”出的热烈场面,而是在一位部级干部的离任告别晚会上人们真情流露的一幕。2002年12月31日,对於65岁的郭东坡来说,是一个别具意义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是他作为国务院侨办主任的最後一天。但就在这最後一天,他还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也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安排手头的各项工作,并且按照原先的计划,主持了他作为侨办党组书记的最後一次侨办党组民主生活会议。只是在…  相似文献   

13.
读者网站     
从王永庆换牙签谈起 提起华人首富王永庆,人们都会联想到他巨大的财富和庞大的台塑公司。然而据报载,一次,王永庆对他的秘书说:“我用的牙签只有一头是尖的,而市面上有一种牙签两头都是尖的,哪一种便宜?”秘书回答:“两头尖的便宜,你用的一头尖、一头是花,比较贵。”王永庆听后马上说:“以后买两头尖的,可以两头用,又便宜。”节俭精神,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4.
正早在40多年前就带我们漫游未来的叶永烈先生,5月15日却在上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的他是温州的娇子。从11岁发表的那首小诗算起,60多年里,叶永烈写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180多部著作,计3000余万字。这位从温州走出的作家,其实很难被精准定义,当人们冠于他某种前缀时,他又会以华丽的转身,对大众既往的认知来一次猛烈的撞击:先是科幻,再是纪实,最后又走向纯文学。那么,到底是什么缔造了他的多元?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法国人格主义代表人物莫尼埃的最后一部著作,在作者1950年死后不到五年就再版了三次。本书开头,作者就强调指出:“人格主义是一种哲学,它不只是一种态度。它也不是一种体系”。他又说:“既然人格不是人们所划分和注意的一种对象,而是再圈定客观世界的一种中心,那末我们的分  相似文献   

16.
周益 《今日南国》2007,(3):35-35
提起道歉服务,许多人都听说过。可提起高曙东的名字,知道的人或许并不多。5年前,他凭着热情和执著,开始在古城西安干起了替人说“对不起”的职业,一不留神竟成了远近闻名的“道歉服务职业人”。但是很快,高曙东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当大家开始将他遗忘时,他又一次出现在北京,继续他的代人道歉业务。  相似文献   

17.
“别了,朋友。哪天出了太阳,哪天就能见面。死亡的,快要死亡了。新生的,走向胜利的明天。”(《江岸送别》)这是流沙河在成都解放前夕写下的诗,当时他仅十七岁。随着解放全中国的隆隆炮声他开始了新的生活,抛弃旧家庭,投身于伟大的献身与奋斗的事业。他写诗是为获得这种真正的生命而发出礼赞和酬答,他誓志把党给他的这支彩笔“涂着太阳的红色,禾亩的绿色,菜花的金色,露水的银色,画一幅春天的田园风景。”(《笔的故事——献给党》)他唱着“送桃花一身红袄,给柳枝一件绿衣”的欢快调子,为疾变的生活献出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农村夜曲》。继后当时的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  相似文献   

18.
新婚不久,这对异国伉俪,便遵照部队的惯例,又各自搬回原来的住处了。只有在星期六,他和她才难得一聚。 忘我的工作,艰苦的生活,加之药品短缺,使柯棣华因绦虫而引发的癫痫病频频发作,每次昏厥的时间也渐渐延长。聂荣臻司令员为柯棣每况愈下的病情十分焦虑,他请江一真同志向柯棣转达他的意思,希望他能够易地治疗。柯棣华听了聂司令员的意见,并没有在口头上表示反对,但他对江一真同志说:“江校长,您大概听说过希腊神话人物安泰的故事吧!同安泰一样,我如果离开了根据地的人民,离开了根据地的这块土地,人民还能指望我做成什么事呢?”  相似文献   

19.
一代相声大师马三立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财富却留给了这个世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讲“节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马三立老人讲节操,不是抽象空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记者、政论作家和电视主持人弗朗索瓦·德·格罗塞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生疏,他的作品有些已翻译成中文出版。格罗塞30年来对法国社会的各种弊端大加鞭挞,语言尖锐、泼辣,他对“把法国推向深渊的刻板僵化、爱欺骗和耍伎俩的种种毛病”尤其深恶痛绝。他前后出版了12部著作,阐明其观点,开出药方,虽然人们可能不会全部认同他的看法,但对他的一些精辟见地、翔实的材料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送别20世纪、迎接新的世纪之际,格罗塞出版了一部可称为集其著作之大成的一部新书《倒计时》(Lecompterebours)〔1〕,再一次向法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