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及勐腊县、景洪市竟有一支傣族穆斯林一一“帕西傣”。他们在固守祖宗遗训和伊斯兰传统的前提下,兼有傣族生活文化的某些特点。阿訇的言传身教,外来穆斯林的影响,尤其老人们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尊从是形成其特色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6,3(2):57-65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曼远村的案例表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深入发掘并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傣家乐 西双版纳旅游新时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一只孔雀飞到了榕树上哟......”这首优美动听的老歌曲,曾令多少人对西双版纳魂牵梦萦。如今,随着坐落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的国家4A级风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横空出世,奇景又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的眼前。特别是2001年该园推出“学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顿傣家饭,住一宿傣家楼,观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泼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的傣家乐民俗旅游专项服务,更是倍受游客青睐,迅速火爆,成为西双版纳民俗旅游的一面旗帜和新时尚,同时也成为推动边疆地区民族致富和景区村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奇招”。  相似文献   

4.
万泳延 《民族论坛》2013,(3X):101-104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基础教育发展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该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入手,深入了解曼累讷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解决因富辍学的根本途径,从而使曼累讷村基础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基础教育发展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该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入手,深入了解曼累讷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解决因富辍学的根本途径,从而使曼累讷村基础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相似文献   

7.
5月的云岭大地,层峦叠翠,草木葱茏。11~15日,胡锦涛总书记和随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徐荣凯等陪同下,先后来到西双版纳、思茅、昆明等地,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科研院所,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进行调查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此次考察的主要内容。在考察过程中,胡总书记十分关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十分惦念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景洪市嘎洒镇曼嘎村,胡总书记向傣族群众问寒…  相似文献   

8.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不仅是傣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展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透过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表现形式,探究其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展现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不同时期的西双版纳傣族糯稻种植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变迁轨迹和原因为主旨,其目的在于说明,在特定的语境下,即使边疆地区,国家政策对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糯稻种植的式微,不仅使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日益碎片化,也使其历史发展轨迹发生极大改变,由此而逐渐走向"现代性".本文希望通过"物"的视角,在述及"糯"的社会生命史之同时,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家、边疆与中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基诺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是国务院1978年6月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口在56个民族中排名第55位。 一、民族概况 基诺,汉族史书记为“攸乐”,这是对基诺族自称的音译异字,傣族人民称基诺为“卡诺”。基诺族是云南境内的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以及周边的勐旺乡、普文镇、勐养镇、橄榄坝  相似文献   

12.
郭山  沈海梅 《民族研究》2012,(4):49-58,108,109
东南亚山地社会中的"仪式性财富"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长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从仪式性财富的角度诠释了西双版纳傣族丧葬文化,质疑了傣族"薄葬"的传统观点,为全面理解傣族丧葬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完整的傣族丧葬应该由献祭安葬和赕佛追祭两个仪式环节组成,丧葬中的仪式性财富可主要分为亡人独有的财富,具有灵性并能在亡人与生者间交换的财富,以及赕给亡人却能为生者积累功德的财富等三类,在傣族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亩田地”,实际上,它的立地面积95%是山区。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彝等13个民族。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其中84万居住在西双版纳。中秋之时,记者采到祖国南疆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踏上西对版纳的工地,立刻便被炎热潮湿的热带空气所包围。换下毛衣,只着最轻薄的衣裙仍是热汗淋淋。从机场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的高速公路崭新而干净,在中午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白光。道路两旁整各成排的棕榈树仪仗队似地迎候远道而采的客人。进入“黎明之晨的城市”——景洪…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边境的茶叶生产一向以现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为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双版纳茶叶的加工、批发和运输,几乎都被云南的中国人——汉族人和穆斯林所垄断,他们控制着中国和东南亚高地市场之间的远程贸易。西双版纳是傣族人的故乡,傣族居于平坝,信仰佛教,他们在狭窄的山谷栽培水稻,在坡地种植茶叶。哈尼族、基诺族及其他山里人也种植茶叶。西双版纳的茶叶通过现代的和前现代的交通工具非凡的接力作用,远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西双版纳是一个古老的傣语汉译名字。“西双”意为“十二”,而“版纳”则是“千田、区划”之意。西双版纳又被傣语称为“勐巴拉娜西”,意为“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越南。全州总人口99万人,州府为景洪市。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的西双版纳,高温多雨,植被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诞生在美丽富饶的祖国西南边陲。初夏的一天,我们来到了跨过半个世纪历程的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16.
以西双版纳曼山村为田野点,重点考察橡胶种植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提出加强规划研究、重视发挥传统知识以修复文化生态等措施。西双版纳以生物和文化多样性著名。近年来,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然而橡胶种植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却未引起足够地重视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实践和机制在橡胶种植这一背景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嬗变和消失。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9.
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 西交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 作民族,稻作文化非常丰富。在其 稻作民俗中,最有特点的要数傩俗。 傩,为祭祀礼仪。中国的傩文 化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源于巫文化,是巫文化的进步 表现形式。巫为术,傩为仪式。傩 文化是属于思想意识,而巫则为行 为意识。两者有血缘关系,却又有  相似文献   

20.
我和几位同志来到西双版纳的景洪后,一天,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傣族青年递给我们一张翠绿的梖叶请柬,上面用傣文整齐地写着:二月十五日是个吉祥的时辰,沾巴花开放了,蝴蝶就要随着花朵飞奔,我在清洁的竹楼,恭候着北京的客人,来为我儿子婚礼干杯。康朗甩启我们知道傣族诗人康朗甩邀请我们参加他儿子的婚礼的消息后,都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按时出发了。当我们沿着澜沧江畔,涉过没腰的流沙河,来到依山环水的曼洒村时,康朗甩早站在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