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强调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应该挖掘其合理因素;分析了“情、理、法”三者的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建议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该合理地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条件和需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产生各种问题即法律需求,还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因此,每个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性活动。法之理也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思考、发现、检验和证明法之理,是促进法律发展和法学进步的方法。在社会调查中思考法之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叶燮“理、事、情”说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说,但笔者认为其中“情”的虚位性正是破解三者非客观性的关键。本文从叶燮对“情”规定性的重新解释,以“情”的虚位以待性,“情”在诗歌中的实现性,“情”在阅读中的延展性,围绕诗歌意象的特点,情境再造中意象的释放,来说明“情”的通向性和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指向,因之,客观“理、事、情”之“情”与中国古代抒情言志主观之“情”的背离一说,也似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管理的理论很丰富,学问很深,案例很多,但结合自己的管理实际思考,我觉得学校管理要抓住最根本的两条:一是要基于理的管理,一是要基于情的管理。基于理的管理这里的"理"就是学校赖以发展的规律,学生、教师发展的规律,是学校育人的文化、资源、原则、制度、方法等。学校是一批知识分子共同工作、学习、生活,相互协作的地方,他们有思想、有文化,独立性强,作为教育者又需要有共同的目标,有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6.
祝尧<古赋辩体>将风、赋、比、兴、雅、颂等六艺手法引入辞赋批评中,认为古赋艺术手法的特点是比赋合用,情、理、辞三者兼顾.祝尧的古赋艺术论与其古赋本体论、古赋流变论一起构成了他的古赋理论体系.祝尧以情为本、情在理先、理由辞出的文论思想,是对六朝情采论、宋朝情理论、辞理论的总结,开明代以来文论之风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梦蝶"寓言历经千载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然条分缕析,大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解释抉发其梦幻之义,因其中多羼杂着浓烈的情绪感受,故称之"情"的体验。第二类解释则从"梦蝶"寓言中寻绎出万物变化的道理,故称之"理"的思致。第三类解释以齐物之境解读蝴蝶梦,故称之"境"的领悟。三种解释路向各有其合理之处,自成一说,但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且它们在理解的层次上是有高低之分的。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借用朱熹理学体系中心、性、情等理论构建了贾宝玉的身心宅体:人由理与气和合而成,贾宝玉跟脖子挂的通灵宝玉结为一体,其中贾宝玉是气聚而成之形体(肉体),通灵宝玉是不灭之理。性是理,性是心之不动,是心之静;情是性之用,是心之动;性、情、心三者实为一物,则通灵宝玉即为心。心之不动是为性,青埂顽石是也;心之动是为情,神瑛侍者是也。所以,通灵宝玉、青埂顽石、神瑛侍者三位一体,是为心;套上外在的气聚之形,共同组成了《红楼梦》中脖子上挂着通灵宝玉的贾宝玉这个"人"。  相似文献   

9.
西方权变理论注重"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这对我们思考高校管理问题有借鉴意义:硬管理和软管理结合启发我们既要强化制度又要激发内部活力;硬管理的软化启发我们重视高校规章制度的人性化;软管理的硬化启发我们在激发内部活力时注重对制度的借助。  相似文献   

10.
管理育人是“三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行为科学,育人的主体是高校学生,他们是“理性”和“情感”的载体。运用心理学原理,注重以人为本,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索出融“情、理、行”于一体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