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由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协办的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三峡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略论张锦贻任何理论的进步从本质上看,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这样。当一种新的儿童文学理论建立之时,它必定从各种过去的理论中吸取有益的养料,然后才可能焕发出自身独特的光彩。因此,我们应该对过去的儿童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玲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5-107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亟待建立学术规范,但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学术规范?笔者认为在文学批评方面,要以审美价值为核心而不是以思想价值为核心;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能截然分开,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基点而并非以作家为基点;在文学史方面,通俗文学可以进入文学史;在文学理论方面,以基本观念为学术平台,倡导借鉴西方文论的同时,积极建构中国本土性原创理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性”,这是个非常难做的题目。SO年代初讨论现代派问题时,有人说现代派就是现代化,就有“现代性”(我认为“现性”、“当代性”两词并无区别)。又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最先进,以它为指导的文学最具“现代性”。这样的讨论,只好木了了之。无论是拿外部什么时髦的东西,或者自己主观上制订出若干条条,做“当代性”的标准,用以衡量、评论、说明中国新文学,都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事实出发,在尽可能真实详尽的事实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个工作做得好,自然反过来对现实会有指导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对新旧世纪的送往迎来,日历上虽只有短短一瞬,情感上则可能持续多年。与我们的区别是,在西方人心目中,对于逝去的19、18、17诸世纪和再往上的中世纪等时间单元,都有着清晰的定位(相当于我们对朝代的体认)。他们相对更容易将20世纪纳入完整的时间流程之中将这个百年视为既定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即使西方式人文观念在20世纪曾发生突变性转捩,文化传统的变迁也是变异大于继承,但作为一种悠久灿烂的文明,他们不会也不必有中道崩裂之感。反观20世纪之进入中国,则如同一块时间上的飞来石,当我们进入它的怀抱时,为了象征…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百年,中国文学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化,发生了深刻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各种文体的、语言的、题材的、手法的、美学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是如此显著,而对“人”的不断发现,“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是百年中国文学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这是对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由这一枚。动观念的变化演进为文学观念的变化,激发了各种创作方法的相继登场,推进着对世纪中国文学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路径。而这种变化又是同外来文化所给予的强烈刺激分不开的。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展示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学"是现代学者将各种零散偶然的并不一定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整合而成的一种文学形态。这种考古式发掘、阐释与对话同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密切相关,在此语境中纵观"佛教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佛典译介文学"研究;(2)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敦煌文学"和敦煌"俗文学"研究;(3)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印度文学"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佛教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后,因其概念的中性色彩与包容性,它远远优越于以往革命、启蒙、汉学等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阐释角度,从而给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现代性又是一个无比混沌的概念,学界目前对文学现代性的定义仍难有结论。现代性进入文学研究视野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文学研究淹没在文化研究中。为重建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规范,文学研究应该始终立足于文学,以具有形式审美、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的“文学性”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过往的翻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研究成为一部断代史。20世纪20年代初期,多个文学团体的相继成立及各种文艺刊物的加盟,拓展了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名著介绍,形成了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以政治意识和人本主义思想为取向的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回顾与总结百年学术的基础上,追寻中国现代学术的踪迹,描述知识增长的历程,并作出我们当代人的检讨与反思,这对于推动当前乃至21世纪学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勃兴于世纪之交的学术史研究,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它昭示着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发端于80年代的学术观念的变革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到90年代,便演化为对于学术规范的深入而持久的讨论;对于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鸣,以及对于本世纪大批学术经典、名著的整理出版。这些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的实践,无疑催化着新的学术范式的形成。在此背景下的学术史研究,往往成为新旧范式激烈竞争的形式。新范式正是借助于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诠释,来争得横空出世的权利。如果说发生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史界革命”,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当前的学术史讨论理应抱着更加热切的期待。设立“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专栏,是我们多年来的期望,本期终于推出。我们期盼着广大读者的支持与批评。 相似文献
13.
刘永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66-70
审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想像力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匮乏与聚讼不已的现代性有关。具体来说,是与科学所倡导的理性思维有关;也和政治话语下的文学创作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皈依,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在世纪之初的崛起,表明的正是一种集体主义宏大叙事时代的来临。然而,由于集体主义建构的视觉理性基石的影响,人们普遍陷入了失聪的困境之中,而且导致在对个体与个性话语的认识上存有严重误解。结果,集体主义在遏抑个人主义的同时,也一并遏抑了个性的可贵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 ,启蒙不仅包括自由主义启蒙 ,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启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 ,社会主义启蒙取得了最终胜利。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社会主义启蒙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启蒙历程包括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17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联系使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成为可能。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无论是对于 2 0世纪中国社会进程还是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苦难叙事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难具有深刻的精神向度和人生质感,表现了生命的本质,产生出艺术美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文学对苦难的叙事能产生审美力度和精神力量。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苦难叙事曾经走入单一化,但世纪末开始回流。 相似文献
17.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学术的繁荣需排除非学术的干扰,培养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特别是要防止学术的政治化、功利化;学术研究的深化以自由的论辩为前提,学术贵在“无私”与容物;寻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为真理可以为人所垄断,过高估计某种学术理论的社会功效,只能使学术理论失去其对大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包恒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3):90-95
进入20世纪,西方许多国家随着经济社会步入现代化时代,哲学、心理学、文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植根于现代化土壤中的现代派,一心要颠覆历史久远、体系庞大的文学传统,为标立新型的文学思想体系开辟道路,于是一百年来围绕着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理性与反理性、反映与表现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追求现代性与执守传统文学规范之间展开无数次对话.二者既互相对立、摩擦、冲突,又互相融摄、包容、借鉴.现代派思潮在西方已基本立定脚跟,但在东方仍受到传统文学规范的顽强狙击,能否蔚为一种普遍风气?还要看这些地方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汉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起潮、发展、兴盛和繁荣的演进过程,在资料的编纂与勘定、文学结构的拓展和文学批评建构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大量专题论文的涌现和专著的出版,显示出汉代文学研究正以多方面、多层次、放射状扩延和发展.宏观与微观并重,加深了理论建设的进度,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